1.明朝为什么不重用范文程,导致范文程投降满清呢?

2.郭襄范文程名字叫艾绒没有缺点他为清朝做了什么?

3.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吗

4.天天读这个人是满清开国功臣有人认为他是国父有人认为他是汉奸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怎么理解?

范文程是谁的后人_范文程是如何成为明朝开国元勋的

前言:范文程,作为南宋北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可谓是丢了他老祖宗们的脸,和吴三桂一样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叛徒,汉奸。

说起这个范文程,还是颇有些能耐的,出生于15年,天资聪颖,好读书,十八岁那年在沈阳县学就考中秀才,正德年间即考中进士,可谓是才华横溢,少年有成。只可惜,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留下人生一大败笔。

第一,这里有个疑问,范文程老祖宗乃北宋名臣范仲淹,自己又贵为秀才,按理说知识分子更加应该知道孰是孰非,自己又是汉人,难道是知识分子读书把脑袋读坏了,去主动投靠后金,后世留下骂名?

原因之一:明朝廷腐朽不堪,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这样的朝廷已风雨飘摇,看到动荡的明朝廷,这样的朝廷对于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来说,感觉身不逢时,无法抱负自己的远大志向。(范文程一方面看到了腐朽不堪的大明朝廷,另一方面看到了蒸蒸日上的后金,感觉后金才是他用武之地,良禽择木而栖就是这个道理)

原因之二:范文程作为才子,作为正德年间的进士,自己对政局看法也是独到的,(我们看后面,投靠后金时为大清做出的功绩)就知道范文程绝对是个良臣,如若受到朝廷重用对大明江山的苟延残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只可惜,数次上书大明皇帝,均不得纳不得重用,心灰意冷之下,才最终觅得慧眼识珠的后金。

就这样郁郁不得志的范文程就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大明朝),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可耻的主动投奔到了后金满人的旗下。

第二,在后金,范文程颇受重用,自己也是屡屡出谋划策

1.后金努尔哈赤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其兄一起主动投降后金,在得知范文程事迹之后,努尔哈赤格外重视他,在攻打辽阳、四平、广宁时,一直让他跟随,后来皇太极即位后也让他跟随左右。

2.天聪三年,范文程跟随皇太极攻打明朝。在攻克遵化时,范文程自己率偏师配合作战,先后攻克了五处地方。皇太极进攻永平时,留范文程留守遵化,明朝大军将至,范文程力战退兵。五年后,后金包围大凌河,明军占领西山顶峰,范文程单骑赴敌,晓以利害,使对方不战而退。

3.崇德元年,范文程担任内秘书院大学士,所管机密要务,范文程恪尽职守,经常废寝忘食,被皇太极当做左右手,顺治即位后,范文程隶镶黄旗,多尔衮率师伐明,范文程上书要求此次伐明,一定要申明纪律,秋毫勿犯,尽量不影响百姓的生活,赢取民心,录用贤能,这样黄河以北尽可收入囊中。

4.崇德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多尔衮立刻召见还在病中的范文程商议对策,范文程针对敌军身份,分析了农民军失败的因素,并提出关键在于赢得民心,多尔衮立即纳,成功击退李自成。在清军占领北京后,范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开国要则,全部被多尔衮纳。

从以上降清后的功绩来看,这位范文程,在大清主子面前是能文能武啊,武能率兵攻城略地,文能提出各项定国安邦之策,只可惜,满腹经纶才华未能为大明所用,此消彼长,反为敌人所用。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虽然范文程竭尽全力的替大清文征武略,帮助满清蚕食自己的故国明朝,可是自己美貌如花的娇妻却被多铎强行抢走占有,可是心里发怵的范文程居然不敢去多铎王府中要人,也不敢向皇太极禀报此事,好在多铎强占范文程妻子之事传到了皇太极耳朵里,因为还要重用范文程因此便勒令送回,并且小惩大诫了一番。)

《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后来顾炎武评价为?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

第三,范文程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应该说,和大部分汉奸走狗有所不同,范文程的结局还算圆满,毕竟他文征武略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便有多铎的霸妻之恨,文臣也不敢哼哼半句。晚年,顺治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范文程称病辞谢。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明朝为什么不重用范文程,导致范文程投降满清呢?

范文程后代是满族。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_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扩展资料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为皇太极问鼎中原出“定国策”——面对清军初占北京城人心惶惶的局面,他创造性地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安定了士心、稳住了民心,填平了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使清朝得以在中原站住脚跟。?

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对清朝功绩可与汉之张良、明之刘伯温相提并论。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转变为现实,不愧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但也有观点认为:范文程对清朝功劳卓著,历事四朝,于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却对明王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满洲人在当时作为边疆来的少数民族,而范文程因为自身不得重用而投靠,为了个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明朝君主,于大节有亏。

百度百科-范文程

郭襄范文程名字叫艾绒没有缺点他为清朝做了什么?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出生于辽东沈阳人。

一、范文程投靠努尔哈赤始末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范文程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明军接连失利,范文程与兄范文寀投奔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二、范文程出生沈阳探究

范仲淹先祖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相当于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四县之地。

时逢中原兵乱,范仲淹高祖范隋于唐懿宗时渡江南下,担任丽水县丞,遂定居吴县,相当于今苏州市。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范文程六世祖范岳因罪全家谪往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

因此,范文程作为范仲淹十七世孙出生沈阳就不难理解了。

三、明朝逼迫范文程投靠满清存有抹黑嫌疑

满清八旗军在东北攻城略地,其势力已经非常强大,范文程投靠努尔哈赤纯属为自己前程考虑。

范文程此时仅是秀才身份,年仅21岁,属于无名小卒之类,根本谈不上明朝对其重用;而此时努尔哈赤急需汉人文臣帮助其治国安邦,范文程只是抓住时机而已。

范文程自从祖先谪迁沈阳后,其曾祖范鏓为明正德年间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其祖父范沉官至沈阳卫指挥同;都是明朝官员,食明朝之禄,因此范文程投靠努尔哈赤更加谈不上范文程替祖先复仇之说。

因此,范文程投靠努尔哈赤被说为复仇或者明逼迫的说法,都是处于不同目的而产生的;毕竟清作为《明史》编纂者当然不能对开国功臣抹黑的。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吗

有人说他是可耻可恨的汉奸,有人说他是为民除害的权臣,他自己也说他是“大明之骨,大清之肉”。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就是清初的文官范文程。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不同?我们应该先看看范文程做了什么,再考察他的评价是否恰当。

范文程,清朝开国大臣,名叫窦宪,出生于辽东沈阳。据说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宰相范纯仁和名臣范仲淹。据说范文程是出了名的“少读书,多聪明,多毅力”。万历四十六年,抚顺被八旗军攻陷,范文程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准备投降后金。范文程在努尔哈赤面前回答问题,很得努尔哈赤赏识。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文职人员。皇太极继位后,后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所经营的疆域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打理事务。范文程饱读诗书,足智多谋,能在战争中亲敌,驻守遵化城,投降大凌河,拉拢耿、孔有德等人归顺后金,立下了不少功劳。“自然破旅顺,封岛,乞朝,定蒙古,利益一致”,在皇太极的队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玉郡王多多虽然霸占了范文程的老婆,但范文程还是以满清的大局为重。顺治元年四月,范文程上书摄政王,要求出兵攻明,并为满清夺取中原策划了战略和方针。山海关战争时,吴三桂的部队在李自成与大顺的军队僵持不下。吴三桂向清军请求增援时,多尔衮犹豫不决。他不知道该不该出兵,专门请教了范文程。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头,范文程向多尔衮说明了当时世界的大势,认为清军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历史机遇,出兵与吴三桂的军队对抗农民军。多尔衮纳了他的意见,为后来清军入关占领中原奠定了基础。

1644年5月的第二天,清军占领北京。刚刚经历大战的北京,全副武装,人心惶惶。明朝的战争远未结束。清廷不稳,各方势力都在观望。范文程在这个关键的秋天主持京城事务,安排后勤补给,安抚战后民众。范文程夜以继日地工作,专心维护占领区的治安,为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出谋划策。崇祯皇帝刚刚殉国,对于明朝的文武百官和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震动。所以通过多尔衮的宣旨,认为李自成是大逆不道。同时埋葬崇祯皇帝,安抚臣民之心。

后来范文程急退,顺治初年逐渐退出决策中枢。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享年70岁,没有像很多开国功臣那样被屠戮。儿孙多荫,有名有悲,无缺点。

有人认为范文程作为大明子民,帮助了满清,也有人认为他是汉民族和大明的叛徒。有人把范文程比作张亮、刘伯温,认为他是清朝的一流开国元勋。称赞他说:“文成定大计,左太赞项,左明勋最高。”康熙皇帝说:“文进之策,可达百万兵!”可见,范文程对清朝中原国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基层的立场出发,范文程的一系列措施

天天读这个人是满清开国功臣有人认为他是国父有人认为他是汉奸

是。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

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扩展资料:

由于范文程对爱新觉罗家毫无保留的忠诚;因此爱新觉罗家对范文程家的回报也很丰厚,范文程死后留有范承斌,范承谟,范承勋,范承荫,范承烈,范承祚等六子,其中次子范承谟官职福建总督,在三藩之乱时被耿精忠杀死,清朝后追赠他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三子范承勋先后担任了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高官,长子范承斌虽然没有担任过什么特别高级的职务,但是也被受封一等子爵。五子范承烈功绩不显,但是从目前查到的资料看,在康熙朝也担任过兵部侍郎这种高级职务。

也就是说,范文程死后,他的六个儿子里最起码有三个儿子担任过从二品以上的高官,这在清朝堪称异数,这种情况在汉族官员里只此一例。到了范家第三代,依然是享受着皇室的特殊优待。

范文程的孙子范时崇在康熙朝官至浙闽总督、兵部尚书;范时捷亦任陕西巡抚、汉军都统,虽然范时捷后来牵连进了年羹尧。

但是由于当时范家已经没有人在朝廷内担任三品以上官员,因此号称铁面无私的雍正皇帝竟然说:“范氏子孙竟无现居大员之人,范时捷尚非弃才可比”,又认命他担任了古北口提督事物。

百度百科-范文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怎么理解?

范文程是清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几个朝代,他在皇太极、顺治更是如虎添翼,为奠定清朝的社会政治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文程

努哈赤时期实行“杀汉人,养满洲”的政策。范文程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没有做出多大的成绩。天命十一年,皇太极即位。他上任后,尽力调整满汉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受到重用,范文程也在其中。天聪三年四月,皇太极设文学馆,范文程此时入文学馆。文学馆的主要职责是“吸取历代帝王的得失,铭记自己弓的得失”。几年后,也就是崇德元年,皇太极把图书馆改成了内三院,范文程成了内秘书学院的大学士。从此成为皇太极的亲信谋士,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的制定。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为皇太极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出谋划策。皇太极纳了这个建议。在任期间,他多次举行考试,选拔了一大批满、汉、蒙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沈、杨方兴、高等名臣。这些人中的许多人对清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皇太极

在皇太极四处征讨的途中,范文程深知明朝文武百官的能力,所以特别重视招募明臣。这一时期,范文程为后金招募了大量明朝官兵。受皇太极委派,安抚明朝将领孔有德、耿钟鸣、尚可喜等人,并一度表示要向洪承畴投降。这些明军将领的加入不仅瓦解了明军,而且增强了后金的实力,在以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范文程成为皇太极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权力很大。

皇太极的后妃范文程,曾经受到多尔衮的器重。他审时度势,催促多尔衮赶紧入关。在入关途中,他劝多尔衮“国家要制止关东皇帝的欲望,攻掠并举;若想着区内统一夏,必是为民安。”起到了初步稳定人心的作用。顺治元年五月二日,范文程随多尔衮入京,随后多尔衮宣布定都中原。面对入世后的混乱局面,多尔衮听从范文程的意见,沿袭明制,广纳天下贤士,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范文程觉得明朝末年税收不得人心,所以坚持轻缴税。他提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对老百姓残忍,导致土匪改朝换代。我们怎么能重复我们做过的事情呢?”因此,建议税额按小时征收,以稳定民生。此外,他还建议模仿点灯初期的陆军战车和官方助民繁殖,并给出了具体的

顺治三年六月,范文程因得罪多尔衮而被排挤出中央,直至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两年后,范文程被顺治皇帝起用为镇议员,重新参与最高决策。在此期间,范文程继续为清初恢复生产、选拔人才献计献策。顺治十一年,范文程联合少保、太子太保。之后退休,“带病求休”,安度晚年。范文程死于康熙五年八月,终年70岁,死后入祠。康熙皇帝曾经写过《傅园高峰》,可以说对他评价很高。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这句成语只不过是一句防微杜渐的警世箴言而已,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事例,但是现在知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代人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并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反面哲学命题来不断强化这种观念。虽然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的,但不断地强化这种观念,会导致人们对具体细节的忽视。其实,我觉得细节比大势、主流、大节更重要。所谓的大势、主流、大节不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具体的细节来表现吗?而且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具有表现力,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北洋军舰上侦察。当时,北洋海军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等很多指标上都与日本不相上下,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一“发现”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北洋海军惨败,最终全军覆没,未被摧毁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北洋海军本来具有与日本不相上下的实力,可就是对细节的忽视,才会导致最终的全军覆没。

明朝末年,明朝将领洪承畴,兵败被清军俘虏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的要宁死不屈一样。旧友范文程领命去看他,回来后对多尔衮说:“他肯定不是一个死节之臣。我和他闲聊时,房梁上掉下一点灰絮落在衣服上,他赶忙弹掉了。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肯舍掉性命吗?”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

范文程通过洪承畴一个小小的弹落掉在衣服上灰尘的动作就判断出了洪承畴的性格。可见,细节是多么生动、直观、真实的表现着事物最本质的一面。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无论是弹落掉在衣服上的灰尘,还是在军舰的炮塔上晾衣服以及千里之堤上的蚁穴,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无疑是最真实的表现着事物本质的一面。所以我们才会说,细节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