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遥《人生》解读

2.来梳理一下路遥的《人生》吧

3.你怎么评价路遥的《人生》

4.路遥人生简介

5.阅读| 路遥《人生》

6.人生之路的作者是谁?

路遥 人生_

路遥所著的长篇《平凡的世界》一直广为人知,而这里我想谈论的是路遥的另一篇作品,他的成名作——《人生》。

路遥对于陕北这一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倾注到了《人生》以及他后来的作品之中。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浓厚的、让人觉得亲切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在陕北,从未亲身体会过陕北乡村那种朴实又热情的民风。读《人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却会浮现出精彩的画面,有黄土地上集体劳作的农民,也有隔着山沟沟喊话的青年男女,更有那些当地村民“信口拈来”的信天游。

我依稀记得在小时候看过一部叫做《走西口》的电视剧,讲述的也是这里的故事,我对这部电视剧所剩不多的记忆里面仍旧保留着那带着浓厚陕北口音唱出的信天游:“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一送送到大门口......”陕北的民风总是给人大方豪爽的感觉,他们在表达感情这方面毫不吝啬。这一点在《人生里面》能够找到很多映照。巧珍对高加林、黄亚萍对高加林的情感的表达都是直接而率真的。打了一辈子光棍的德顺老汉,在后生面前提起自己年轻时喜欢的姑娘,都还能唱起她曾唱过的信天游,唱到哭又唱到笑。在高加林的叔父被调回家乡的时候还有巧珍与马栓结婚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会赶来凑热闹、帮忙做饭,人多到主人家的窑里站不下。虽然村里也会有纷争拌嘴、闲言碎语,但是当有人遇到挫折时,大家又都会不计前嫌,施以援助之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造就出来的既率真又实在的性格。

再说作品本身,《人生》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它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农村青年一代的科学开明思想与父辈一代的保守落后观念的冲突,也反映了在新兴文化浪潮的影响下,生长在土地里的人们面对城市文明的矛盾心态。这两处矛盾尤其体现在高家村里的“巧珍刷牙”、“漂”和高觉新与巧珍的恋爱三个情节中。

巧珍没有上过什么学,从小到大都是农民身份。高家村的农民们把刷牙这件事看做文化人才做的事情。当巧珍听高加林的话开始刷牙时,不仅引来一众村民的围观与嘲笑,更是让自己的父亲感到丢脸。高加林与巧珍将漂洒进村里公用的水池里,却引来村民们的愤怒,以为是洒进了洗衣粉,才高考结束不久的巧玲出来为大家科普,却引来村民们更多的怨声。高加林与巧珍恋爱,两人纯粹而美好的感情在村民的口中却显得那样不堪,巧珍的父亲更是因为高加林的家世与现状看不起高加林。讲卫生与自由恋爱在他们这些村民的观念里仿佛是一种禁忌,他们避之不及。但彼时的县城已经不会这样了,可以看出,高家村需要一个能够带这些村民走向开化的人。

我个人认为,不忘本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但这也是很难得的。高加林虽然也不是全然忘了自己的来处,但面对高家村等待着他回来的巧珍与县城里和他一起齐头并进的黄亚萍,他的纠结与选择的过程是他在农村与县城之间抉择的写照。面对离开高家村进入县城的机会,高加林是欣喜的,但当他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抉择的时候,他却是痛苦的。最后他的选择是出于他对于自己个人以后发展的考虑,他通过“走后门”的途径来到了县城,从这里开始,高加林的背后就有了隐患,这个隐患也最后将他打回了“原型”。在他的人生发光发亮,自己正意气风发的时候,这个隐患爆发了。他在县城里努力工作,是人们口中的明星人物,他努力让自己与城市结合得更好,最后却又回到他奋力想要逃离的地方。兜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我认为文中的高加林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聪慧博学,文出众,又英俊帅气,在高家村里,他是毋庸置疑的人才。但这里却束缚着他,他所受到的教育让他更加向往外面的天地。在高家村里,他有着为人懦弱而平庸的父亲和裹着小脚的母亲,他生在一个只能靠在黄土地上辛苦耕耘才能有吃喝的贫苦家庭。而他在县城里上高中时,身边有着思想开放的同学,他可以在这里与同学们激烈而热血地探讨国际问题,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给他的满足感与优越感。

高加林是自卑而敏感的,他回到家里谋生计时,张开嘴巴叫一句“买馍馍咧”都会让他脸红到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甚至东躲西藏,生怕遇见熟人;后来去收粪,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在外面考虑会不会有认识的人在这里......他总在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时痛哭,他太纠结,有太多没必要的在意。我觉得他不够坦然,这是《人生》里除了高家林外,高家村人几乎都有的品质,或许是高加林他的家庭条件与他的文化水平不符的缘故吧。文中的黄亚萍、巧珍的妹妹巧玲,还有高加林的高中同学克南,都与加林一样上过了高中。黄亚萍与克南是县城的人,住在县城,家庭条件自然不会差;巧玲虽然生在高家村里,但她的父亲是村里的“二能人”,家里也算富足。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个人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应该是见怪不怪的态度。可能是这种差距刺痛了高加林,他才在自己民办教师的职位被撤下,不得不回到农村时表现得那样痛苦,后来得知能够回到县城时,他又那样欣喜,甚至撇下与他一起面对流言的恋人巧珍,进而与有着开明心态和开阔眼界的黄亚萍在一起。人们都会自私,我能够理解,但人不能太任性。他对于巧珍与黄亚萍之间的抉择是痛苦的,但他只是为自己选了一方就要抛弃另一方而难过和愧疚,他会令对方伤心痛苦这件事并没有在他的难过里面占多大的比重。高加林也是可怜的,他有满腹的才学,也本有一份体面受人尊敬的工作,却因为没有“关系”丢了饭碗,这是不公平的。他有上进心是好事,但是在他向上努力的同时他丢弃了太多东西。他沉浸在县城的新世界里,他不愿想起自己家里的破窑洞,也不愿想起曾经那样喜爱过的巧珍。

我想,就算生活再不公平,眼前有再多的苟且,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本心,不能忘了自己来时的路。没有过去的经历,又哪里会有现在的自己。想要的太多,舍弃的太多,最后失去的也就更多,甚至落得一无所有。所以高加林应该更加坦然一些,对自己更加诚实一些,如果他这样做了,我想他也不会到最后才幡然悔悟,却于事无补。

读《人生》时,我看着书中的高加林,不自觉地比对着现在的自己。我问自己有没有想过得更好,我当然想。我又问自己有没有过遗忘家乡,我的答案是没有。读完《人生》,我的心里多了一条红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也不会沉沦其中以至于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家在何处。

路遥《人生》解读

一、书名: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二、著者:路遥

三、内容大意:

四、读后心得:

前言:

在暑的时候就一直很想读一些文学著作以提高自己。买了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可是由于总总原因拖延着一直没有去阅读,使它们静静的躺在在书架上。除了本身对哲学,或是人生道理很感兴趣外,“人生”这个颇有深意的一词亦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将我吸引。当然,还有两位名人对该书的评价使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越发想了解:

也许是读书的角度不同,对书中内容的想法会不一样;或许是读书时心静的不一样,对书本内容的解读和看法也会有所差异。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我在读书的时候喜欢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同时还会记录下我在阅读时候的一些想法。而在读这本《人生》的第一章序言的时候,我的一些想法就已经出来了:

人生的道路确实很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不由得回忆起初入大学的时候,应清晰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然而,有了方向却仍不够清晰,前进的路上就如同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浮浮沉沉的一叶扁舟。一开始即使知道该好好走,可依旧是犯了错……这是好是坏呢,不得而知。但,一定会为自己所犯的错付出一定的代价。

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对于我而言,人生的路上步步为营或许是最合适的。杂序无章、不稳定的游离只能使得自己犯更多的错、重复的错(即使说犯错使人成长,但重复的错在经济学角度上,就边际收益递减原则而言,犯错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是很少的)。走错一步,影响的可不仅仅是自己一人……

仅仅是看了序言的小小一段话,心中的情感波澜就开始泛滥,不得不说正确的读书心态是很重要的。读着这本《人生》,不得不说它给我的感触很深,除却书本内容中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外,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情节上可以用不一样的一些视角去解读,不过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读书的体会,在心中最是深刻,但要是书写出来,奈何对于一个文笔不好又不善于总结的我而言,实在是有些吃力。不过书中一些情情爱爱的情节读起来不由得使人联想翩翩……

主角高加林回到土地时候的心情是郁闷的,书中有道: 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泪里的泪花子溢出来。 高加林虽然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位农民,但是他也没做好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作为农民的儿子,就其目前的个人条件和外在因素下,他无法去做他喜欢的工作,但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不过他却依旧没有将白蒸馍给卖出去,也许是因为所谓的自尊心,如果换一种乐观的心态另求发展又会如何呢?也许这就不是他自己了,或者这种设性的问题根本就不该去想。

高加林从县城回到土地,爱慕已久的巧珍向其透露心意。 爱情?来得这么突然?他连一点准备也没有...... 是啊,爱情怎么可以来的这么突然,但是有时候它就是来的这么突然,就是这么让人一个措手不及,或是让一群人措手不及。若问世间情为何物,说不清,道不明,难以捉摸......

而在他轻轻地、模糊地表达了一丢丢心意之后,高加林心中纠结啊。又有一段情节是这样的:

觉得什么呢,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错误了吧,如序言所说: 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牵手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影响很大的时候,也许时间和空间才能让这一切慢慢淡去……

这让我想起了周杰伦歌曲《彩虹》中的歌词:

时间或许是很好的解药,但在解毒的时候也在承受着解毒的痛苦。或许我们都应该向经济学学习:让过去成为过去,放眼未来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当然在短期上,也许很难实现,但就长期而言,一切都是可以变化的(突然觉得自己在经济学的这一方面学得还挺好的?)。

再后来,高加林和巧珍走得又更近了,当他们有了相关的联系后,就更加地难以摆脱束缚。加林受伤了,巧珍关心地帮他擦药。他对这个男的满是迷恋,在他面前她是卑微的,只要他开心,她也就心满意足了。巧珍对加林的爱质朴纯真,她愿意为他。忽地想起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想起了**《单身男女》中吴彦祖唱的那首歌: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爱一个人愿意为他付出,爱一个人也也会在被爱的那人那受到伤害,是因为在意。

爱一个人好难……

爱,又很简单……

情感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都会有不同……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

如果人们能够控制情感……哈,我不得不佩服我自己的联想能力,我又联想到了美剧《吸血鬼日记》的情节,吸血鬼可以关掉自己的情感开关,某种情况下我觉得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我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了,有时候也是难以控制的。

说完了其中一部分的感想,《人生》一书的上篇就此告一段落了,除了对情感的描写,高加林的内心不甘成为一世农民,不希望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共同话题去探讨的地方生活一辈子。不过事情总会有转机,他又有了新的机会重新回到县城去工作,去做他喜欢的事情。虽说的情节总是容易让人掌握,有些巧合、机缘总是在主角身上发生。再由主角想到自己,发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很多巧合可比中的人物还要多呢……

高加林又有机会重回县城工作了,而在县城里他又遇到了他中学的好朋友黄亚萍,她是个能和他说得上话的女孩。年轻时他们也是什么都不懂。而今亚萍和他们中学的好朋友克南在一起,是因为克南对亚萍的无微不至渐渐的感动了她,从而接受了他对她的爱。加林的出现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加林的出现使得亚萍的感情燃烧了起来——原来亚萍实际上是一直爱着加林的。

这就是剧情吗?似乎很多电视剧中的情节也曾出现过。不过我在思索,如果我的人生有人写成一部,我深信一定比这更精彩。有时候我还挺羡慕中高加林可以到东岗的小树林中沉思默想,因为在繁华大都市之中的时候,能享受一片宁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除了加林外,也是可以从亚萍这个角色中看到很多东西,亚萍要结束她和克南的关系和加林在一起。 在这个县城里,黄亚萍可以算得上少数几个“现代青年”之一。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权力干涉她的自由,包括至亲至爱的父母亲。 她陷入了感情漩涡。放下,是一个很深重的词语吧。放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苦苦纠结于某件事情,那么人生的某个阶段也许会停滞不前。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勇往直前才是最好的。不过说得容易做得难,毕竟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到达彼岸。

亚萍希望和加林在一起,她唯有和她现在的男朋友克南分手。《人生》一书不仅仅描写的是主角高加林,黄亚萍走错一步,也同样会影响她的人生。所以说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走错一步会很难挽回,即使能够挽回,也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影响别人的人生。人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仅仅是纵向的;人生还是横向的,一个抉择同样会使得周边的人受到影响。

高加林有他的野心,他不仅仅只是想在县城内发展,他还向往更大的世界,想去远的大城市。他在进行他的思想斗争,他为了在生活的道路上辗转,竟是要和巧珍断绝关系。他的良心十分不安,自我嘲弄是个混蛋。是啊……真是个混蛋!他又开始了艰难的抉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巧珍的生活却也不太平。失去了她宝贵的加林哥,让她很是伤心,很是心痛……这对她的打击很大,让她萎靡不振。 她曾经想死,但当她一看见生活和劳动过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看见土地上她用汗水浇绿的禾苗,这种念头就顿时消散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人生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即使再困难,也不能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要坚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

然而感情的动荡之下,没多久巧珍就和他人结了婚,伤心人呐,即使我在心中心中不停地劝说:不要赌气!不要赌气!不要赌气!不要赌气……而并不会如我所依,巧珍也做了她人生的一次艰难抉择——她选择了嫁给他人。

生活啊,给男主角高加林开了个玩笑。好景不长,他也因为“走后门”上岗被揭发。需要重新回到他的土地,她的巧珍却已经嫁人不在了......?

人生啊,短暂而复杂。高加林的今日也不过是他当初做出一切抉择所导致的后果。人生的抉择不仅仅会对个人产生纵向影响,同时也会他人产生横向影响,正如我所说吧……

因因果果,高加林曾经的选择,导致了他今天的结果。想想自己,自己不正处于和男主角高加林一样的年纪么,或许我们身处的年代不同,但我们都一样年轻。对于人生的抉择,走错一步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也许一个时期,也许一生……

或许我们都做错了选择,或许我们都希望再重来一次,或是放下好好前进。世上安得双全法,让过去成为过去吧。也许《人生》一书的主线剧情是围绕着高加林进行的,但除却在其个人和情感方面,那片土地的人情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思考,去探索。具体是如何,还得需要用心去体会,仅仅凭我的表达能力还无法表达,无法概括出来呢……

路遥的《人生》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籍,它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呢……

——何子彬i

一八年四月,我又再一次拾起这篇读后感,过去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点都连成一条线,“必为自己犯的错付出代价”也一语成谶。有些抉择在最初的时候是比较清晰,但是在时间的推移之下,各种事情蜂拥而来,多巴胺的诱惑和低落情绪的影响,一颗不够坚定的心便逐渐忘了前进的初衷,偏离了轨道。我也知道,现在的我比以往都更清楚地知道我该做什么,对未来有一个怎样的预判,并用行动和成果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人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我希望我现在起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能给别人带来正能量,正收益。望能够和各位朋友们一同奋斗,互相监督,共勉!

我的人生真的很精彩,比还要精彩,未来还会更精彩!

现在写下的一些话,以后就有机会成为名人名言。

——何子彬

来梳理一下路遥的《人生》吧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奖。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内容简介

回到土地

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而又实际的做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离开土地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巧珍去县城看了好几次加林,加林都有事下乡访了,终于有一次他俩有机会见面了,加林看到日思夜想的巧珍,心情很是激动,巧珍看他的被褥那么单薄,就说下次去给他带去她自己铺的狗皮褥子,高加林一下子不高兴了,因为城里人没有人用狗皮褥子,而且那狗皮褥子跟他生活的环境一点都不相称,他怕被别人笑话,而当巧珍给他讲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的时候,他一下子觉得很失落,他跟黄亚萍谈论的都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那才是他想要的,他的远大抱负。这种反差让高加林很是纠结。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她脸上刷刷地淌着。

回到土地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本以为村里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可他万万没想到,当他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家乡人面前的时候,家乡人给他的是各种安慰的话语,他感动的不知说什么了,只是拿出他随身带着的烟散给乡亲们。而此时他也得知巧珍已嫁作他人妇,即便如此,她依然去求她姐姐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求他给高加林安排去教学,因为据说家乡的那所学校因为学生增多要新添一个老师。德顺爷爷感慨地说道:“多好的娃娃啊!”此时的高加林已经泣不成声,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

人物形象

高加林

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高加林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期盼从乡村走出去,走进城市,由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生存观念。任何人不管其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人生起点如何,都应该同等地具有人生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力。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锐意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上那个闭塞的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以后.新的现实、新的生活、新的知识诱惑着他,使他不满父辈们的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简单生活方式,他抛弃了农民固有的那种传统的狭隘观念,开始了对自身和社会的重新认知。在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面前憧憬着自己无数美好的梦想。他积极进取,不断地探索与付出,也获得了些许成功。农村中像高加林这种类型的人物尽管有时带有好胜虚荣的个人动机,并不是一种完人,但他们却是特定时代对农村落后惰性的一种冲击力量,是能推动这个时代变革的一个因子。正是都市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愚昧对立中产生的矛盾才造就了高加林这样的边缘人物。

刘巧珍

巧珍美丽善良,爱情真诚。但她把自己置于高加林的附属地位,理想之光幻灭后,她以无爱的婚姻表示对命运的抗争,恰恰重陷传统道德观念的桎梏。

作品主题

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正揭示出路遥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时,也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妈式的小市民心理、黄亚萍式的极端利已主义、张克南式的人格萎缩,让人倍感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当巧珍第一次到县城去见高加林,“一进加林的办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怀里扑来。加林赶忙把她推开,说:‘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给你倒一杯水。’他说着就去取水杯”。这里所揭示的城市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个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为群体,时时遭受生存环境和文明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异化和弱化。

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贯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并不在于为当代农村青年指出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坦途,灿烂前景,或展示出人生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人生》的审美理想主要表现在,作者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给人一种痛惜感,充送着一种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刘巧珍那样的生活悲剧重演,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高加林所具备的,正是刘巧珍所没有的:刘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备的。这是一个合理与不合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个现在还无法解决但将来必然要解决的矛盾。这是一场极其复杂的令人思绪纷坛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却隐约地透出生活的某种确定性。悲剧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你怎么评价路遥的《人生》

《人生》是当代作家路遥所创作的一部中篇,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发表,是他的成名作,曾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 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叙述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艰难选择的悲剧。

创作特点

在路遥的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路遥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核心的,在这一基础的核心对立之下,衍生了诸多二元对立的因子。在路遥笔下,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对立,而且是文化空间的对立,城市是在与乡村的对比中存在的,而乡村也在城市的阴影中展开。实际上,路遥进城故事书写是早期乡土文学的审乡情结的再现;以城里人的眼光,围观乡村的“恶”,以此来反思和反省乡村。城市是进城乡下人的欲望对象,毫无疑问的是,乡村空间指向的是历史和记忆,城市空间肯定指向的是未来。

路遥在其进城故事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记录了改革初期农村青年的人生奋斗历程。作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动和冲击的,他们开始对自己生活的乡村世界产生不满与怀疑,而对具有现代文明诱惑的都市产生强烈的向往。一贯秉承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作家路遥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八十年代的农村青年的进城历程和人生奋斗足迹。

路遥创作在思想方面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深刻的哲理性。在路遥的许多作品中将哲理和作品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成为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结果。特别是路遥中篇的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哲理性结构。生活在这些中篇里成为一个相对的封闭体系,生活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个人生的大轮回。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就从这大轮回中衍化出来。高加林怀着一颗勃勃雄心,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威武雄壮地表演了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农村。但是这种轮回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经过了生活的历练与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

主要讲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一-职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无奈回到高家村务农。马店村马拴三番五次向高家村刘巧珍求婚,刘巧珍却暗恋着高加林。加林回农村后,给巧珍的爱情带来了希望。她不顾父亲刘立本的反对,在赶集卖蒸馍、给凉水井撒漂和进县城拉茅粪的过程中,对加林产生了真挚的感情。高加林的二爸复员后分配到地区劳动局当局长,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私下调整招工指标,把加林安排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县广播站播音员黄亚萍报道抗洪救灾通讯稿时,得知自己的同学高加林来县城工作,俩人情真意切、志同道合,-起讨论能源问题、国际问题,感情愈加深厚。巧珍到县城看望加林,由于双方学识差异,加林提出分手。不久巧珍赌气嫁给了马拴。黄亚萍也和恋人张克南分手,跟高加林热恋起来。张克南的母亲认为这些矛盾都是高加林带来的,为给儿子出气,向地区纪检委反映,安排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属不正之委反映,应予以纠正。地区纪检委核实情况后,作出严肃处理,将高加林清退回农村。高加林只好离开了黄亚萍,回到了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农村。

高加林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期盼从乡村走出去,走进城市,由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生存观念。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锐意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上那个闭塞的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以后.新的现实、新的生活、新的知识诱惑着他,使他不满父辈们的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简单生活方式,他抛弃了农民固有的那种传统的狭隘观念,开始了对自身和社会的重新认知。在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面前憧憬着自己无数美好的梦想。他积极进取,不断地探索与付出,也获得了些许成功。农村中像高加林这种类型的人物尽管有时带有好胜虚荣的个人动机,并不是一种完人,但他们却是特定时代对农村落后惰性的一种冲击力量,是能推动这个时代变革的一个因子。正是都市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愚昧对立中产生的矛盾才造就了高加林这样的边缘人物。

巧珍美丽善良,爱情真诚。她对高加林爱的深沉,愿意为其付出一切。她不顾旁人的反对,为了爱,主动向加林表明心迹,之后又选择默然离开,而离开后还在帮助加林……巧珍失去了爱情,选择了婚姻。但庄稼人马栓对她就如同她对加林一般。只是希望巧珍能够走出爱情,投入到与马栓的亲情中去,幸福的生活。

路遥在《人生》中写道,“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写作《人生》初稿,路遥只用了二十一天,但他对这部作品的构思,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

路遥说:“我的最大追求就是在作品中表现我的真诚。”他的每部作品,都基于他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人生》的气韵是哀而不伤的,它叙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与情感,也是一个时代。

高加林是的,在人生的路上失败后,他可以回到故乡。故乡的土地和在那里生活着的可亲可爱的人可以接纳他,承载他的全部。

而如今,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地前进,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出发,跌倒后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归处。

或许这也是路遥借《人生》提出的追问:我们的归宿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

在路遥笔下,人生是庄严的,值得每个人去认真地耕耘与审视;人生也是宽广的,可以容纳一切泪水、苦难、幸福与不幸。

路遥说:“只要是青年,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国度,在他们最初选择生活道路的时候,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我完全理解那些遭受痛苦与挫折而仍然顽强地追求生活的青年。我永远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关注他们的命运。”

《人生》蕴含着路遥对年轻人的处境与命运深切的理解、关注与同情。它不是励志,更不是成功学,而是一种力量——带着赤诚的心,去热烈拥抱大地与生活。

路遥人生简介

人生是一个周而复始亦或老生常谈的话题。看似简单的两个字,但却要用一生的心血汗水和努力拼搏去诠释践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尽相同。人生也是充满变数和期待的!也许路遥希望高加林的人生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不会因此而沉沦,不会因为栽了一次跟斗就再趴不起来!毕竟他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机会还很多,只要时刻准备着,还是有可能再铸辉煌,书写人生美丽篇章。同时,这也代表了当时迷茫的一代,不知何去何从,毕竟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相同,都要靠自己努力去创造!所以,路遥将答案留给了读者及高加林的那代人。人生漫漫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从主人公来看,加林依然年轻,可以说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还有无限可能。至于为什么写到加林落魄回村全文戛然而止,除了作者写累了的原因,大概可以认为是作者对全书内容的一个平衡,也就是在读《人生》的时候要时刻记得本书是一个整体,写的是人生,并且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生,可以说是将许多人的人生浓缩在写一篇里了,所以读完如清泉,索然无味,但又本质本真。

放眼全篇,有加林年少轻狂时的薄情,也有德顺爷爷年少轻狂时的专情;有目光短浅不让女儿读书的地主老财,也有眼界广博洞悉人心社情的高明楼;有善良朴实、美丽专情的巧珍,也有聪颖任性固执的亚萍?刚刚读罢《人生》时,仿佛总有意犹未尽之感,觉得好像该有更多深奥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现,如今看来是我错将人生深奥化了,竟未发现这如日常琐事般的《人生》,其实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 《人生》的最终章开篇点明不是结局,其实才是一个探讨人生的作品最好的结局。

阅读| 路遥《人生》

1、路遥(1949年12月2日[1]—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

2、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奖。1982年发表中篇《人生》,后被改编为**。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该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获得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3、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9月23日,《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典藏”。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人生之路的作者是谁?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原载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奖。

《人生》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书中第一章第一段就设置了在阴云密布的傍晚,一场大雨即将到来的情景。似乎也暗示着,故事主人公高加林人生的大雨也即将下下来了。高加林从县城开完会回到家就宣告了一个令人郁闷的消息——他再也不能当民办教师了,村里同族的村长明楼的儿子三星要替代他教书了。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村里的高中学校教书。在教书的这三年里,他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有时间就继续学习。即使三年来工作上他勤勤恳恳,最近在地区报上也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但是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母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

高加林骨子里是不喜欢农民的,觉得他们不认识字,又不爱收拾,什么都不懂。他绝望而又难过的日子在遇到农村姑娘巧珍后,心情慢慢好了起来。

他在接受巧珍的爱恋后,就开始叮嘱巧珍要每天刷牙。在当时的村民看来,刷牙那是干部、知识分子和城里人才讲究的事。但是巧珍未来可能是加林的对象,虽然现在高加林不能当老师了,但是刷牙这个习惯,他希望自己和他未来的另一半能够保持下去。

高加林一边享受巧珍的爱恋,一边又深刻怀疑:是不是和巧珍在一起了,自己这一辈子就逃不出这农村的土地了。从高加林不甘心开始,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就不会有很好的结局。

巧珍在农村可能是一位贤惠的妻子,但是在理想和精神上,她和高加林完全是两类人。巧珍不识字,不可能和高加林讨论文学或者国际政治。巧珍只会讲的一些衣食住行,这在高加林看来,是那么的俗气而又不厌其烦。

两个没有思想共鸣的人,注定在一起的时间不会长久的。

当高加林得到了一个在县城里做记者的工作时,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工作。他觉得,这是他人生中跳出农村的好机会。

他开始慢慢疏远了和农村的一切,包括他的巧珍。

当他听到了城里播音员女同学黄亚萍对自己的表白后,他又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过,这次他已经开始在城里站住了脚,因为工作出色,他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同事的爱戴。

黄亚萍的时尚、博学一直深深的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自己同城里姑娘结婚,一辈子就不用当农民了吧!

在他确定了黄亚萍对他的想法后,即使知道这是一个艰难选择,他还是与巧珍划分了界限。高加林明白巧珍是爱他的,但是,为了个人前途,他真的再也不想回到农村了。

无论加林多么不想回到农村,兜兜转转、起起伏伏,没想到最后他还是不得不回去。

可是,曾经那个要等他一辈子的巧珍,在那样落后愚昧的小山村,却嫁人了!

巧珍是爱高加林的,为了享受高加林的亲吻,她每天都在大家的嘲笑和父亲的咒骂中坚持刷牙。

为了和高加林约会,她多晚都愿意去等待喜欢的人出现。

当他们两个人恋爱的流言在村里闹的满天飞的时候,她愿意大胆坐在自行车后,在众人的鄙视下与高加林飞驰而去。

当她知道高加林去县城工作后,不辞劳苦照顾高加林父母,早就把自己当作了高家的媳妇。

她自己的积蓄都想着给加林。

她用笨拙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的一切。

当她知道高加林要分手的时候,一直自责自己没有读书,不认识字,是自己配不上优秀的加林。

当村里都觉得她是攀高枝被抛弃,可能会自杀或者疯掉的时候,她又出现了在田里正常劳作。

当她得知自己的母亲和姐姐要去找加林算账时,及时阻止母亲和姐姐没必要去闹,一直都觉得是自己高攀了加林。

整本书看完后,深深记得德顺大爷对高加林说的那句话:“加林啊,你把巧珍这个金子丢了哇!”

齐悦梦想社群第1篇

无戒90天三期训练营第6篇

《人生之路》原著是《人生》是路遥写的。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奖。

《人生》是路遥的自传体,年仅32岁的年轻作家,仅仅耗时21天创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他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男主角高加林身上。

路遥的人生极具戏剧性,出生于陕北贫困的农村家庭,在村里当过小学教师,后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进行文学创作,80年代一战成名,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1992年,年仅42岁。

《人生》的艺术特色

《人生》中饱含的浓郁情感和对传统美学的赞美也是其艺术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学作品的神力不仅在于晓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动之以情,掀起人们心灵中的震撼和。

路遥作品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黄土气息,作者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使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表面上,路遥似乎在带领我们观察一座座陕北农村的现实村落和客观生活,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去体验隐藏在这些善良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伟大情感和优良品德,肯定了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