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件分析_心理案件分析和意见
1.以心理疾病造而造成的具体案例有没有?急急!!
2.请就下案例从心理健康、同学相处、酗酒等角度分析 曾世杰犯罪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要求在1500字左右)
3.从心理学角度看暴力袭医
4.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
5.复旦案林浩森的心理和人格剖析
李磊是性格极其内向的人,和他们打交道,不能逼他们太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但要命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越内向的人,越容易找外向的人;越容易让步的人,越喜欢找从不让步的人;越容易为别人考虑的人,越喜欢找思虑简单的人……
这即是常说的“互补”。这种互补,在生活中可以相互弥补,让两个人可以更圆满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从根本上而言,这是自己在渴望圆满,希望能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所欠缺的。 然而,问题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一旦选择了极其外向的人,他们往往会意识不到彼此对圆满的渴望,相反会越来越不能忍受彼此,同时各自对自己的逻辑越来越执著。 北京大兴灭门案的悲剧,或许藏着这样的味道。
以心理疾病造而造成的具体案例有没有?急急!!
1、案件发生在2002年的6月中旬,16岁的少年陈某伙同15岁的黄某和17岁的任某等人在某间网吧对受害人李某实施勒索抢劫并残忍的将其。?案件的发生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据监控录像得知当天李某正在网吧内上网,在其桌上放了一瓶价值4块钱的饮料。
随后陈某进入网吧,四处逛了一下又出去了。片刻之后与黄某等人回来并直奔李某的位置。随后与李某发生争吵,并在争吵的期间陈某迅速掏出一把匕首刺向李某的腹部,其他人又对李某进行拳打脚踢。陈某在捅了几十刀之后,又走出网吧换了一把大砍刀回来,更加凶残的对李某进行迫害。
到最后李某已经晕死在地上,陈某等人才停手,随即在李某的口袋里抢去了钱财,然后扬长而去。事后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因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经过警方的调查后,在事发两天后在另外一间网吧内将陈某等人全部抓获。
据陈某交代,他们都是农民工子弟到外地来打工,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钱财耗尽,于是联合起来出去“搞点钱”。在事发当天陈某看见李某桌上放着一瓶饮料,正是这瓶饮料让陈某选定了作案目标。
分析:陈某等人之所以实施犯罪,是因为愿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且缺失了家庭温暖和爱,同时对社会存在一定的仇视。陈某觉得只要能够上网,只要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加上本身的教育程度不高,根本不会考虑到事情的后果和严重性。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经常与不良行为习惯的人交往等原因,他们对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法律的约束不以为然,放任自我。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实施了一些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从而触犯了法律。同时他们长期沉迷网络打打杀杀的游戏,从而使他们将现实与网络混淆,致使他们的作案手法极其凶残,并不以为然。
2、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因打牌时和同学产生纠纷,2004年2月13日、2月14日晚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在整个犯罪过程中,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罪判处。
分析:的犯罪心理确实属于因仇恨引发的犯罪行为。这种类型不同于一般的侵财犯罪人和性犯罪人,不是为了获取享受而犯罪;而是为了表达、为了发泄某种情绪而犯罪。真正决定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但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和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3、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灭口之恶念。
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分析:本案属于情感型犯罪中犯罪。犯罪心理特征?,即本无任何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该案例中,药家鑫在一时下向受害人连捅8刀,使一场交通事故演变成了一起刑事故意案件。
4、李某,男,29岁,未婚,广西人,初中文化,原广州市朱海区一家湖北风味菜馆保安,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李某对同饭店的服务员小叶颇有好感,平时待她很是关心,还私下告诉过一些同事他对小叶的爱慕。不过,小叶对李某似乎不太钟情。
2004年5月28号凌晨与小叶在珠江堤岸散步时,欲吻小叶,小叶以李某有肝炎为由拒绝,李某连称自己的病“没关系的”,欲强行索吻,小叶嗔怒,为躲吻干脆翻过江边护栏边喊边退,李某当时也很紧张,但他不顾小叶离珠江已是几步之遥。
更没想到小叶当时的恐惧,边招手哄她过来边朝她靠近,小叶一脚踩空坠入江中溺死。
分析:该案件是一起过失犯罪案件。李某已预见自己亦步亦趋的行为可能发生小叶坠江的危害结果,却轻信自己能够避免,以致悲剧发生,此举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鉴于犯罪情节较轻,李某获得轻刑。过失犯罪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他与故意犯罪者的犯罪心理是不同的。
5、邱兴华,男,已婚,农民,40余岁,“7.16”汉阴特大案的疑凶。
分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先从邱兴华的童年说起,邱自幼丧父、母亲是间歇性。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生活过程中社会化最为关键的基础阶段,不能说邱兴华今天的犯罪与其童年经历紧密相连,但是这样的家庭背景绝对是其不良心理形成的始作俑者。
丧失父爱,不能感受母爱的温暖,从小生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必然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低信任感、自卑、向外(或向内)攻击的性格特征,这些也许在平时生活中没有显现出来,比如其哥哥邱兴富说到,‘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在外人面前,邱兴华很少发脾气,受到欺负时,尽管心里恼火,却一般不会外露’。
但是歪曲、变态的心理会逐渐形成,并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一旦足够量的刺激出现,这样的“潜意识”就会浮出冰面,成熟的犯罪心理形成,不良心理体验会一起迸发出来,如果情境允许,那么表现在行动上就会付诸实施。
请就下案例从心理健康、同学相处、酗酒等角度分析 曾世杰犯罪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要求在1500字左右)
以下是心理疾病造成的案件
1,2010年3月23日早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特大凶杀,死亡人数上升至9人、4人受伤,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国家级高级心理医师林一芳认为,郑民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癔症态人格”。
2,一名有史的男子在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大悦城东侧持刀行凶,导致两人死亡;22日中午,北京西城区马连道家乐福超市又发生患者持刀伤人;23日,广西东兴市一名男子手持砍刀冲进当地计生局办公楼行凶,酿成2死4伤……犯罪嫌疑人有史
3,北京市公安局某分局指挥中心2001年8月5日8时47分的一份电话记录显示,该局某地区刑警队破获了一起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李非到分局某地区刑警队投案自首。其供认,因爱人每天唠唠叨叨,他产生反感,以致无法忍受,遂于8月2日7时许,在家中趁其妻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哑铃将她砸死,之后又肢解了尸体,后抛尸于海淀区温泉附近。李非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4,被告人张乐声,男,35岁,初中文化,原系安徽省当涂县血防站职工。2000年3月14日晚9时许,被告人张乐声从其母亲住处回家,途经当涂县城关镇某洗头房时,看到该店女店主秦某某独自一人从店中走出,张见其年轻漂亮,顿生歹念,便尾随其后,直到秦某某进入租住的房子后才离开。
次日凌晨1时许,张再次来到秦的住处,用将门锁捅开,见秦一人睡在床上,因害怕秦喊叫,遂在门外找到一块石头,并在院门口衣架上取下一块尿布包住石头后,进入秦的卧室,用石块朝秦的头部猛砸几下,至秦不动。被告人张乐声为满足变态的窥视心理,又将秦的棉毛裤、三角裤褪至踝关节下,因心里紧张,只好匆匆用被子盖住秦,关好门逃离现场。
案件在审理阶段,马鞍山中院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委托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对被告人张乐声进行了司法鉴定,证明其系性变态,但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据此,法院确认被告人张乐声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可以从轻处罚情形,并依法判处其。
5,“6·25”大学生
“6·25”中的李想的确有一些偏离正常情形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6,辽宁鞍山发生了一起连环案,一名男子一次杀死了10人,10人当中包括其至亲的妻子、儿子、父亲,以及紧邻的一家洗车店内的3名洗车工,还有浴池的1名女服务员和浴池房东一家3口。
下面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案件
歧视类
案例一:歧视让他举起了屠刀
钦州市那彭镇英学村村民梁某娶了一名外地妇女做老婆,生了一个儿子10多岁也不会说话、走路,梁某因此经常受本村人及邻居小孩嘲笑,其妻儿分别被称为“土婆”、“土鬼仔”。为此,梁某对村民产生怨恨。
2006年4月28日晚6时许,梁某听到邻居陆某厨房内有多人在讲话,遂怀疑是说自己坏话,于是冲进陆某厨房拿起一把柴刀,朝正在玩耍的两个男童头部猛砍。陆某得知后紧锁房门,但梁某破门而入,将躲藏在床底的另一名10岁男童拖出砍死。陆某和其他小孩及时逃离或躲藏才幸免于难。
梁某从厨房出来后继续行凶,又杀死了一名7岁男童和一名4岁女童。随后,他看见妇女陆某某带着4岁的儿子从隔壁厨房出来,又砍死了这对母子。
梁某作案后逃离现场,当天晚上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梁某的暴行一共造成6人死亡,一人重伤。
公诉机关指控梁某犯故意罪,于同年6月13日向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审理中,梁某和辩护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均无异议。辩护人指出,本案事出有因,村里人经常嘲笑梁某的老婆及生理上有严重残疾的儿子,使梁某产生了积怨。
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梁某因生活琐事而对本村的人产生怨恨,导致了本案发生,但是梁某故意的大多数是无辜儿童,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
同年7月13日,钦州市中级法院依法判决梁某犯故意罪,判处。经核准,梁某已被执行。
点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耕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同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持续地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就有可能超出人的承受限度。而拿他人的缺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被攻击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的时候,就会引起很大的反应。本案中,当事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嘲笑反应那么大,可能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也认为这个孩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屈辱,没有完全接受自己的孩子,这是他本身的一个心理缺陷。如果他的心理健康一些,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件事,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也许不会把村人的说法看得那么重要。生活中如果发生类似受歧视的情况,当事人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说法,当认清自己了,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同时,遭遇不幸的人应该多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沟通,寻找理解和支持。
案例二:被人嘲笑拿刀滥杀无辜
2008年2月11日(正月初五)凌晨3时许,昭平县凤凰乡中央洞村吴屋寨发生一起特大案,造成数死数伤的惨剧。案发当天,警方将凶手吴昌怀抓获归案。命案源于27年前一场调戏风波。
27年前,吴昌怀与朱妹结了婚。吴昌疋是吴昌怀的堂哥,比吴昌怀年长5岁,见弟媳朱妹长得漂亮,他动了邪念。同年3月份的一天,吴昌疋见到躺在床上养病的朱妹时,欲对朱妹。由于朱妹极力反抗,吴昌疋没有得逞。
自始,朱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闷闷不乐。一年后,朱妹终于向丈夫诉说了受辱经过。气愤的吴昌怀当场用手电筒打了吴昌疋,吴昌疋逃出老屋,从此不知下落。
十多年后,吴昌疋带着儿子吴生回到村里。此时村里人才知道,吴昌疋当年到了钟山县望高镇当上门女婿。伤疤一揭就痛。2005年的一天,吴洪校的小儿子当着吴昌怀的面叫朱妹做“晚婆”(吴昌疋与吴洪校的父亲吴昌提是亲兄弟,意思是朱妹是吴昌疋的小老婆)。此言一出,吴昌怀顿感当年的耻辱涌心头。
吴昌怀对吴洪校两兄弟的仇恨越积越深。2008年春节,吴昌怀拿了个手电筒及斧头、菜刀、柴刀,径直到了吴昌提家。吴昌提家大门没有上锁,房间睡着吴昌提的5个孙子,年龄在14岁到19岁之间。吴昌怀砍一通,结果造成3人当场死亡,两人受伤。凌晨4时许,吴昌怀砸开吴洪校的房门,用柴刀砍伤已入睡的吴洪校。之后,他又砍向吴洪盏。吴洪盏后因伤势过重死亡。吴昌怀落网后这样描述听到这些流言时的心态:“他们欺人太甚,害我生不如死。”
2008年3月21日,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罪判处吴昌怀。自治区高院维持一审判决。
点评(广西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龚振中):27年前的一场调戏风波,但吴昌怀却把这种耻辱的阴影深埋心里,于是因27年后经后辈的提起并嘲笑,使得他内心的愤恨和压力急剧膨胀,一时冲动丧失理智,以致酿成惨剧。本来他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化解仇恨,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法律上帮助的,追究那些人侵犯他名誉权的法律责任,但他以行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已经触犯了法律,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希望这种悲剧能给大家带来警惕。
情感类
案例一:恋人分手酿惨剧
年近五旬的陆某是一名厨师,他和小自己几岁的赵某曾经情投意合,两人同居了8年。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感觉悄悄溜走了,赵某向陆某提出了分手。陆某想不通,坚决不同意。
2006年12月19日下午2时许,陆某将赵某约到他暂住的出租屋,想好好谈一谈,谁知赵某再一次提出了分手。陆某恼羞成怒,拿出事前准备好的浓硫酸,劈头盖脸地朝赵某泼去。
赵某大喊“救命”,已经失去理智的陆某又将赵某扯在地上殴打,造成赵某头面部严重受伤,被送往医院急救。5个多月后,赵某因植皮手术感染,不治身亡。
陆某很快被抓获归案。审理中,陆某反复辩解说,他不是存心要赵某,只是一时气愤才用硫酸泼她的。但审理此案的南宁市中级法院认为,赵某的死亡与陆某的犯罪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陆某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主观恶性大,手段残忍,罪行极其严重,最终判处赵某。
经核准,赵某于2008年11月21日被执行。
点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耕岩):因不愿分手而取极端方式,是一种儿童式的思维逻辑。幼童分不清什么是属于他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否则就会哭闹,因不愿分手而行凶的人与此道理相同。事实上,在成人的恋爱关系中,“我的感受”与“对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换句话来说,“我爱他”是我的事,“他爱我”是他的事,只有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线,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思维方式。
案例二:被“戴绿帽”连夺两命
严勇华是柳州市柳城县人。2003年年底,远在防城港的梁芳丽给他发来短信。2005年1月16日,严勇华与梁芳丽确定恋爱关系。
2006年11月初,梁芳丽到防城区打工,并租房居住。严勇华则在灵山县打工。同年11月下旬,严勇华发现女友的出租房里有几个避孕套。严勇华很是痛苦,好几次提出分手,但梁芳丽说不舍得他。严勇华的心又软了,但他忍受不了这种情感困扰,辞掉了在灵山县的工作。
2007年2月10日,严勇华带上一把“牛角刀”,再次到梁芳丽的出租屋附近守候。当天晚上,严勇华发现梁芳丽和情人陈于沅牵手从出租屋的小巷走出来,等两人走远后,严勇华潜回到梁芳丽出租房里,并躲进床底。过了许久,梁芳丽和陈于沅回来了,两人脱衣睡觉,发生关系后渐渐入睡。
2007年2月11日凌晨1时多,严勇华从床底爬出来,举刀捅向陈于沅和梁芳丽,两人当场死亡。因犯故意罪,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严勇华。经核准,目前严勇华已被执行。
点评(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黄建林):严勇华说他好后悔,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对不起梁芳丽的父母,不知道用什么去补偿死者家属。严勇华人长得挺帅的,是个上进的青年,不是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主要是走不出对梁芳丽的那段爱情,当感情受到挫折后,由爱生恨。对于梁芳丽来说,她的一个同学也劝过她,不要玩感情,不要太玩火了,但是梁芳丽依然“一只脚踏两只船”,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其实,年轻人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当发现对方出轨时,如果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应该学会放弃。
债务类
案例:钻牛角尖钻出人命
今年5月底的一天,34岁的何某被南宁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宣判了,他当庭表示认罪。他走到这一天,竟然是由于多年前与工友的一次调班引起的。
何某曾在田阳铁路给水所工作。2002年初的一天,何某与工友韦某因调班发生矛盾,何某因此受到单位处分。何某十分气恼,不久,他伺机用药韦某,并抢走了韦某身上的钱物,但很快就被查了出来。当年8月,何某被判3年有期徒刑。
刑满释放后,何某到广东投靠朋友钟某。其间,钟某向何某借了一些钱,这些钱是何某向自己的大姐借来的。2008年10月,何某多次向钟某要债都没有结果,他因此也无法向大姐还钱,十分尴尬。何某恼羞成怒,决定杀了钟某解恨。但他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如今的困境都是当初和韦某闹矛盾造成的。于是他准备先回去杀了韦某,再来杀钟某。
当年11月的一天,何某乘火车赶到田阳,在田阳铁路给水所的值班房内找到铁管、菜刀、剪刀等工具,将韦某捅倒在血泊中。随后,何某用棉被盖住韦某的尸体点燃焚尸,并掠走了韦某身上的财物。6天后,警方在广东东莞将何某抓获。
点评(李耕岩):很显然,这是一种钻牛角尖的行为,当事人所关心的已经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由钱引发出来的情感仇恨。他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件事上,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越想越觉得愤怒、委屈。事实上,这笔钱肯定不是当事人生活的全部,有时候现实的问题无法一下子解决,不妨转移精力暂缓一下,跳出牛角尖去关注别的事情,等再回过头来,原有的矛盾也许就没那么重要了。
■说法
多数恶性案件与心理压力有关
访中,不少法官都说,现实中真正因为性格凶残而专门的案件十分少见,多数恶性案件的起因都是些很琐碎的纠纷,而促使当事人最终动手的,除了脾气暴躁、性格冲动等因素外,很多都与现实的压力有关,比如经济问题、感情纠纷、人际关系等等。
“三姐妹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兰新诚在归案后也写出,称自己饱受失败压力的折磨,充满了挫败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生活中的压力?当压力无法承受时,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疏导和排解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耕岩老师分析说,生活在现在社会中,压力总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应对压力的办法。压力的形成,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造成的。比如,在上述因受歧视而的案件中,他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尊上;因分手而酿成的血案中,当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自身的欲望上。因此,缓解压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比如,当感觉注意里过于集中在某件事情,甚至产生极端想法的时候,可以暂时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缓一缓再去处理。可以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或者把心思放到身边其他的人和事上。等过一段时间再来处理这件事,就会有不同的心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暴力袭医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他的作案动机是一时冲动,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我想曾世杰出身贫寒家庭,再加上长相不怎么好看,所以导致他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他唯一的方式只有通过学习来让别人改变对他的看法,第二,长期处在一夜压抑的环境正成长,来自周围人的歧视的目光或者是冷落,造成了他自卑的心理,第三有可能是曾世杰是一个少言寡语的青少年(这个与成长环境有必然联系),与同学之间交流少,再加上因为外貌不健全遭到同学的欺负,在此他增项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但因为自卑心理和怯场被机会和同学冷落,所以导致他破罐子破摔,没有足够的引起学校的注意和同学之间的歧视和讥笑!所以造成在心里积压了很多的怨气和狠,到最后做出过激的行为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案件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要主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路需要我们多给与精神的帮助,而不是物质的满足!
这个问题是社会现象,当今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眼光高,忽略了身边的人们,再说曾世杰能以这么优异的成绩考出好的学校,也说明他已经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但在赞助基金的帮助,是给与物质与金钱的帮助,但偏偏忽略了精神的辅导!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相貌不怎么好看,得到了同学的歧视!反映出了我们社会值得思考的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很重要!我再次也希望各学校能在平等的对待每位学子,能以能力和精神品德为己任,不要以貌取人,正正做到健康互助的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我想这件值得引起我们教育业和家长的深思和反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是值得我们这个社会反省的,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对他的心理健康、与同学相处、酗酒等角度的分析,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可能会判处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免不了背后被人说的命运。有的是善意的,有的是恶意的。但是关键就是要正确对待:别人说的正确的意见,就加以改进;说得不好的就尽量不去想。因为他们在评论你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或许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你为你着想过,别人怎么说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曾世杰中,我们还看到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时隔不过5年,又出现了一个优秀生到犯的案例,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社会需要文明和谐的风气,需要团结友爱。一个好学生变成了罪犯,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事实。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导致的,只是极端个案,不能代表大学生整个群体,但也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必须得重视 。 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曾世杰也经历了青年心理成长的相应过程,期待过,努力过,困惑过,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不‘出格’,属于‘成长中的烦恼’。曾世杰也曾辉煌过,以609分的分数考入大学;也曾在大学立下志向,学习积极刻苦,认真努力,追求上进。是什么原因让他蜕变?不良的自我意识是阻碍他发展的大敌。一个出身贫寒的学子,希望出人头地,但他没有协调好自我期待与现实的矛盾。在我看来导致他犯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想曾世杰出身贫寒家庭,再加上长相不怎么好看,所以导致他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他唯一的方式只有通过学习来让别人改变对他的看法,第二,长期处在一夜压抑的环境正成长,来自周围人的歧视的目光或者是冷落,造成了他自卑的心理,第三有可能是曾世杰是一个少言寡语的青少年(这个与成长环境有必然联系),与同学之间交流少,再加上因为外貌不健全遭到同学的欺负,在此他增项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但因为自卑心理和怯场被机会和同学冷落,所以导致他破罐子破摔,没有足够的引起学校的注意和同学之间的歧视和讥笑!所以造成在心里积压了很多的怨气和狠,到最后做出过激的行为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
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
这和心理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冲动形犯罪”有关系,这类的人主观以及认知错误,所以他觉得对的事情没有理由不能去做,所以容易因为一时的错误犯下一般常人无法理解的暴力。
一、侵犯本能说
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是由于人的侵犯本能突出发展所致。侵犯本能是动物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年的进化过程中赖以维持自己生存的一种本能。
二、性本能说
认为性冲动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唯一原因,是一切犯罪的原动力。有些案件虽然表面上是、抢劫、盗劫、、伤害等犯罪,但是,隐藏在犯罪现象背后的真实动机却是为了满足性冲动。
三、人格缺陷的概念
对社会的敌视态度,其一不满、怨恨或者对抗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对阻碍满足自己需要的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不正确态度。
四、仇恨报复的心理或轻视态度
对社会的藐或轻视态度,浓缩人生的社会生活态度。如青少年中艰苦一辈子,不如潇洒走一回。吃苦一辈子,不如享受一阵子,等不良心理态度。
复旦案林浩森的心理和人格剖析
文|秋垚
? 令人窒息的母爱VS反控制反噬的对立
一个引起全民高度关注的热点案件,它的特殊性绝不仅仅在于他对被害人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借由案件可以来窥探到这个社会以及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性的问题。
我平时不写热点新闻人物,也不写明星,总觉得对别人叽叽歪歪是一种不够光明的行为,也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在并不足够了解事情的情况下,做了反人性的帮凶和传播者,给当事人及周边人带去二次伤害。
但就在昨天和朋友漠漠聊天,在她并不知道北大学子弑母的情况下,说出的一番话后,我决定也写写这个话题。
令人窒息的母爱VS反控制反噬的对立
在我给漠漠复述一句话时:“当一个人高高在上俯视着你,一个人开始生病最初就是这么来的。”
漠漠静静地听着这句话,眼泪嗖的掉了下来,低头呆了很久。
然后,哽咽地对我说:“我一个38岁的,外人看来还比较成功的职场女性,就连早上洗个菜,妈妈也要站在旁边,指点我要从哪里洗、洗几遍。
我不耐烦地转头看她,那张几十年如一日挑剔的脸和高高在上的样子,你知道吗?秋垚,如果她不是我妈,我准备反手把她打得满地找牙。”
——“那张几十年如一日挑剔的脸和高高在上的样子,你知道吗?秋垚,如果她不是我妈,我准备反手把她打得满地找牙。”
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句话,你觉得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有没有感觉到埋着极度的愤怒和无奈?
对于社会功能极好的人群,说出、做出极端的事情的时候,我有一万个意愿,想去了解他们隐藏在背后极度被压抑的真实情感,而对他们人格层面贴的任何标签,我都认为是对人性的一种亵渎。
——因为事出必有因。世间万事万物,纵乱错横,情出一理,各有其因。
从关系、从家庭结构来看待个体犯罪行为,比单纯个体犯罪行为看待更为合适和周全,因为整个生活空间里,家庭成员有存在性、过渡性空间的作用,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的问题。
孩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放大家庭系统本身、那些更为隐蔽的,同时更为深刻的问题。
背后有完全非表面的东西,更根本的原因。
我们打个比方。你的车没油了,油表一直在闪,这个时候你提个锤子把油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失衡与整个生活相关,不是单方面处置某个行为的问题。
青少年的问题要和家庭结合起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常识。
我们再来梳理#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里的几个点:
一、重点细节
1、很多报道都可以找到这句话,别人对吴谢宇的评价“如果说吴谢宇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太完美。”
2、吴同学在行凶之前,已早早备好所有刀具和应用之物,是典型的有长期预谋的谋杀,完全可以排除冲动型犯罪的可能性。
3、一边构建美国留学之行的谎言,一边弑母5个月后从容回校咨询补考事宜。
4、细节从头部开始,脖子几乎被割断,事后和妈妈的尸体共处十余天,还在房间设置了摄像头,以便之后观察屋内情况。
在以上吴谢宇做的这些中,我们就会发现,在弑母前后,他丝毫没有惊慌和内疚的心理,反倒像一种解脱,同时,吴谢宇对于别人眼中自己的优秀或成功,看不出任何留恋和愉悦感。
那我们就不得不反问:
吴谢宇把自己打造地如此优秀、完美,究竟是为了什么?
吴谢宇日常行为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是在于迎合妈妈、满足妈妈,或在于反操纵或反控制妈妈,争取更多自主权吗?
二、心理学解析
1、心理学里温尼科特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性自体,以及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
它们都指向一种“非真”的状态,它们的,就在,外表呈现的状态和真实自我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
有就有真,它们都是一对出现的。
通常自体,也叫做:适应性结构。
比性自体更升一级的,就是超自体,为了适应环境(超负荷)应运而生。
身体和理性部分解离。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最真的部分,被自己极度隐蔽的藏了起来,内心又深深地渴望被接触,极端的自体引发无尽的空虚和绝望,在真与的各种激烈冲突中,体系开始崩溃,病理性就出现了:
干掉自体,因为心里深层处非常渴望一个新的开端,之前的路径都被自己标注为错误了。
小提示:自我有一定的整合程度才能有自体,这一点很重要,它不一定是一种病理性的组织,而是一种发展性的成就,一个人能形成自体,倒间接的证明,这个人还能得起来,真的自我功能也是强大的。
2、心理学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动力学平衡。
外部与内部的平衡,内部与内部各关联部分的平衡,外部与外部各关联部分的平衡。
万事万物在动力学的平衡中流动、交互、自发统一,有序、健康地发展,反之,动力学的不平衡就会酝酿革命、冲突、矛盾,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都遵循有序、平衡原则。
3、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婴幼儿,养育者不能共情的接纳,就会导致婴幼儿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
从小缺的东西,就会代偿地加强。过分理想化的呈现,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这种呈现不难理解为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吴妈妈或许把儿子物化成了一个集体自我的用具,或仅作为一面理想化的镜子,从中照出同样理想化的自身。
综上,我用心理学分析的核心是:当一个人的内心激烈冲突,体系开始崩溃,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释放攻击力,极端呈现的结果,就看攻击力朝向哪里释放,朝外释放就是伤人(),向内攻击就是自伤(自杀)。
青少年自杀率、犯罪率逐年走高,后者(自伤|自杀)的例子更为常见。
三、写在最后。
“一份付出,是否是真正的爱,不是由付出者决定,而是由接受者决定。”
弑母,用惨绝人寰、惊天骇地的方式,对窒息母爱的隔绝宣言,是反控制反噬的极端呈现。
无疑,这确是人性被扭曲的悲哀和失败。
到现在为止,吴谢宇弑母动机还是一个迷,大家都在猜测缘由,分析弑母心理,得出许多推论,但最终还是要等他自己说出真相。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拭目以待,都希望真相尽早到来。
让我们迈进优质家庭教育的方向来得更准确、更稳妥一些。
黄洋中毒案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的人格缺失。从表面上看,这起案件的发生是心理问题,但从深层看,这触及到人性的问题。涉案的林森浩在家长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生干部、科研骨干等等。然而,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会做出如此毒恶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悲哀。黄洋案件给我们一个深深地反思,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要成才,先成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