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_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两课时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的话题。

1.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2.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是什么

3.七年级单元作文

4.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_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两课时

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社戏》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3.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本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中国戏院的观察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有人认为看京戏的过程的描写,几乎每一处都含有某种象征意味,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我们今天学习《社戏》看同学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理解。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写作的对象,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3)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蜷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潺潺;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声和乐声。(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用作

        (13)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 文章 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 句子 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一部分(第1—3节)盼社戏——归省乐土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乡村乐事:钓虾、放牛。

        好事多磨

        第二部分(第4—30节)看社戏——趣味横生月夜出航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节到完)忆社戏——终生难忘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了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DEF。略写的是:AB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详写,其他情节与看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作品通过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2.本文表达的中心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总结 固趣: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十分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思考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积累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故事 ,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作者塑造人物的 方法 。

        探究固趣

        一、探究人物

        1.理解双喜

        在乎桥村的小朋友中,双喜是一个突出描写的人物,从课文有关双喜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如阿发家的),请的是公共的客,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中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偷豆请客算不得偷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理解六一公公

        从课文有关六一公公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讨论并归纳;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二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时光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留恋、回味,它充满了对未来世界和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就是通过回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少年美好的心灵。

        二、明确目标

        1.解决生字词。

        2.分析文章情节结构。

        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

        三、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梗概,解决生字词。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指出应以文章内容上的变化作为划分段落层次的重要依据,把看戏一段作为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

        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

        (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3)(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2.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教师提问,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要求学生迅速在文中找出答案。(1)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伙平等相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

        提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带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大家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为了突出社戏更加吸引“我”。作者用“乐土”作衬托,“乐土”已经很好了,但“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也非常巧妙。

        3.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那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看戏前的波折?这属于什么手法?这是文章的疑点所在,教师应在学生认真思考后明确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我”对看戏早已是迫不及待,可偏偏有种.种原因使“我”不能成行,令“我”着实急了一阵子。这是抑。但抑的目的是为了要扬。要扬出“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和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文章就是从找船开始,一步步揭示小伙伴们美好心灵的。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主要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对故事大概有了了解,并且学习了欲扬先抑这种手法,在以后的 作文 中可尝试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解决生字词。

        2.背诵“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三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 文化 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 说说 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学生活动:

        找四个学生回答

        问题简单,找四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四位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

        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2、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 散文 、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 》,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 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活动:

        概括大意。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 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

        四、精读课文,分析情节

        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

        看。

        2、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话。这句话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有联系,这三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由于我随母亲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看戏”前的“序幕”。结尾写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

        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

        (4——30)看社戏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月下归航、偷豆(22----30)

        4、作者写来真麻烦!要是我们写可能就简单多啦。“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赶上赵庄演戏,于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群小伙伴架着船去看戏了。”一句话,多简单!连下面的情节也省了。这样写好不好?

        不好。比方说我们逗小孩的时候,拿着一块糖,总是东藏藏、西藏藏,要么举得高高的,就是不一上来就给他。看戏却先让你看不上,就是为了有意思啊!这在写作上有个术语叫“蓄势”。就是为了调人胃口,使文章有波澜,让人爱看。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看戏之前的一波三折。

        5.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6.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五、教师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回忆、留恋童年)

        序幕:时间、地点、人、机缘(1——3)

        主体: 看社戏 (4——30)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月下归航、偷豆(22----30)

        《社戏》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组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是什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

七年级单元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如下:

一、《校园一角的景物》

       秋天的校园,最让我难忘的是运动场周围的美景。

       运动场边上有一棵香樟树。这棵香樟树高大挺拔,它那高耸入云的躯干需要五个人同时张开双臂才能环抱。它的树冠是球形的,在天空中画出优美的曲线。树冠的枝叶很茂盛,密密匝匝的,在树干的支撑下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慵懒的阳光洒在红色跑道上,远处还有童话般的深秋树林。再走近些,便是如盛夏般的梦幻仙境。风,轻轻拂过,**花瓣立即翩翩起舞,飘飞。这一系列场景,无疑是一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啊!

       旁的矮墙,望着昔日朝夕相处的花儿,一片、两片……纷纷离去。它知晓,它再也留不住它们,只能看着它们越飘越远,越飘越远,消失在视线中……

二、《多变的秋天》

       秋天是一个喜悦的季节。果园里,灯笼似的柿子压弯了树枝,胖乎乎的石榴咧开了嘴角,害羞的苹果涨红了脸;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垂满了穗头,饱满的玉米绽开了笑脸;河水里,鱼儿在欢快地游泳。风过处,果味的清甜,五谷的飘香,都藏在里面。

       水果们嬉闹着,五谷们低语着,都在迎接人们的采摘。农民们将水果轻放于筐中,将五谷置放到背篓里,擦去额头上的汗珠,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心里是溢散开来的欢喜。夜晚,大家或是去土台那里看几出小戏,或是在自家的房前,聊着天,畅谈明年的理想。这一切,秋姑娘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而后悄悄地离去了。

       两篇小作文都抓住秋天的典型景物,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秋天的美景。同时,在写景时都采用了长短句结合的形式,使得语言表达富有变化。

       《校园一角的景物》选取秋天的“校园一角”作为描写对象,分别写了香樟树、风、**花瓣、矮墙等具体景物,观察细致。《多变的秋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仔细观察了农民的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无私馈赠的赞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单元作文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单元作文 篇1

        我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然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寸土地,我经常漫步在曲折弯延的小路上,感受自然的美丽。在这里,夏天紧张、热烈;冬天冷酷、无情;春天温暖繁荣;秋天秋高气爽。

        春天,大地像铺了一条绿毯子,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的自然开始热闹起来。

        夏天,花草树木长得很茁壮,尤其是向日葵,绽开出一朵朵金**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石榴花也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他们翩翩起舞,纵情欢唱。

        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丛中伸出一支支粉红色、淡紫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奏着动听的歌。石榴熟了,红色的果实裂开了大嘴巴,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迎着风咧嘴傻傻地笑着。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松树、柏树披上了白雪,山披上了白雪,大地披上了白雪。整个大自然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

        大自然很美,但是在美的后面,还有血的代价。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驴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食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也常常被动种动物所吃;虎吃牛、羊,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这些更是江湖河海里常见的事了。

        就这样,一些动物死去,而一些动物活下来。

        自然界的残酷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但自然界的美,美会因为我们而变丑,世间万物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食物链却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界的美,不应该再污染它,破坏它,让自然停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去爱护它,呵护它吧!

七年级单元作文 篇2

        秋高气爽的周日,去公园赏菊。

        路上,透过车窗,看到道路两旁店铺林立,各种招牌标语琳琅满目,花样百出。如"万年青健身房","靠得住家政","一剪美理发店"等,口中念着五花八门的店名,不禁想为什么要这样叫呢? 如果叫健康健身房怎么样? 哦,有点太直白了,不如“万年青"好听,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健身的效果。还有"靠得住家政",换上"诚信"可以吗? 意思和靠得住差不多,却没有靠得住通俗易懂,好记------许许多多的店名都妙不可言,既是店名,又为自己做了广告,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小小的店名大有学问呀!

        公园门口,朱红色的门柱上题着刚劲有力的大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一句话,就道出了菊花的独特,吸引爱菊人欣然前往。

        踏进公园大门,又是一副对联,"秋容圃外淡,眼前春意浓"。恰如其分地与满园菊花相得益彰。再往里看,满圃菊花傲然挺立于飒飒秋风中,无所畏惧。旁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是郑恩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看花读诗,不禁感叹郑恩肖用词准确,

        "宁可,何曾"形象贴切地说出了菊的气节,宁可枝头死,不堕北风中。多么奇妙的文字组合呀!

        再看去,只见一朵墨黑的菊花随风摇曳,花瓣多而密,团团拥簇,像一个绣球。一看名字,"黒魁",真真花如其名呀,在众花之中以 与众不同的颜色拔得头魁。远处有一片绿云淡淡笼罩,清丽脱俗,走近一看,原来是淡绿色的菊花一簇簇地盛开,远远看去,就像绿云一般,更巧的是,这菊花的名字便是"绿云"。它旁边的菊花名叫"瀑布流水",花瓣如彩带悬垂,又好似涓涓流水,与名字匹配甚佳。线菊,人面桃花,黄金甲------所有的菊花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形象贴切地表现出了这些菊花的特点,真是花如其名啊!没有文字功底是不能起出这些名字的,这小小的花名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从游玩中学到了语文,体会到了语文的妙用。

七年级单元作文 篇3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我们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天天长大了,也正因为我们身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了对父母的种种依赖,长大后的我们步入社会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奈,什么事情只能我们自己去面对去解决面对的一切困难。

        只因我们从小没有得到提早的锻炼和体验到所要面对的困难,才会让我们对生活是那么的不适应,很多事情是很残酷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那么的现实。很难一下消化掉它们,也只有尽快适应。有的时候只有我们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能在没有人帮助的时候保护自己,不让自己被别人欺负,那些没有自信,说话没有底气的人也就是常常被欺负的对象,就是因为你的软糯,才会一辈子抬不起头,因为你一直都会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才会让你生活的那么累。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你一定要让自己再比如社会压力中的磨练变得更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扎根。每个人也许都会有不同的经历都需要自己去勇敢的面对,他才能真正的长大。不是靠什么神仙保佑,才不会倒霉或遭殃的,关键是可能救你的还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很多人长大后只会抱怨别人为什么比他过得好,因为都是从小不断的努力的结果才会有今天的成就,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只不过就是早晚的问题。老天都是张眼睛的,一个从小就努力拼搏的人长大后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会得到老板的信任,迟早有一天也同样会当上老板。面对困难就要学学小三毛他经历的事情就不会有什么可委屈的了,上天都是公平的,只有化压力为动力我们才能一步步前进,只为了有好的生活而奋斗。

        成长的烦恼我们人人都会有,关键是看我的心态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化解生活遇到的点点滴滴,心平气过好每一天。

七年级单元作文 篇4

        教学设想:

        1、结合教材第三十三页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在学生完成大作文的基础上,对第一单元的作文进行讲评,让学生在实践与讲评中初步掌握人物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

        2、对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和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四季”中的四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一次总的串讲,加深学生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实际上,我在讲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时已经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作了单独地分析,为本次课及上一次作文课进行了铺垫。)

        3、由于本次作文需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思路,因此我安排在上完这课后再进行这次教学。

        教学目标:

        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教材第三十三页第三自然段。

        二、师引: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展示幻灯片2)老师可以引经据典。

        老师对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四季”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串联,让学生回忆“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有关内容;同时教师结合第一单元的《一面》、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串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展示幻灯片3、4)

        三、请听同学的朗读:有关肖像描写的优秀片断。

        1、初06级1班:赵娅丹、陈传秋、龚昊、谭恩德和朱永超五位同学的片断描写(即第一次作文课布置的作业1)

        2、初06级4班:罗丽娜、姜笑、陈莹莹、吴成臣和孙家骏五位同学的片断描写(即第一次作文课布置的作业1)

        教师一一进行点评,指出每一篇作文的优点与缺点。

        四、请一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读初06级1班赵娅丹同学的作文《老师的目光》。

        教师进行重点讲评。

        1、这位同学主要写了老师的眼睛,围绕眼睛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前两件事略写,第三写擦玻璃是详写。这一点她仿照的《我的老师》一文的详略安排方法。

        2、赵娅丹同学合理地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写出了师生之间真挚的爱,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想一想她的这种写法模仿的是第一单元的哪篇课文?(学生基本能答对)

        3、她的这篇作文,在结尾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老师的眼睛进行了总结:“老师的眼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灯。”这与大家小学时常用的结尾方式不同,她未没有用“老师的眼光是多么的`可爱呀,多么的和蔼呀,我是多么喜爱老师呀”这种方法。同学们,今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五、实际练习。

        教材第三十三页练习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作文的构思练习。

        1、问:如果你在完成这一题目时,第一步应当做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将题目补充完整。(结合上期末考试作文题目的情况,提醒学生注意题目的要求)

        2、例举初06级4班甘学良和吴成臣两位同学的作文(他们写的的本班的罗丽娜同学),这两篇作文突出了罗丽娜同学“工作泼辣”的特点进行描写,因此,他们的作文题目可以改为“她是一位泼辣的人”。

        如果你要写这样一篇作文,你将怎么样来完成?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3、老师举例:《红楼梦》中对“凤辣子”的描写,主要介绍王熙凤出场时的情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重庆话中对这种情况的描述是“飞叉叉的”)、外貌(丹凤眼、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动作(急忙上前握住林黛玉的手)、语言(全是一些甜言蜜语)。

        五、布置作业:

        1、用“也许……也许……也许……”和“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两个句式造句。

        2、预习《三颗枸杞豆》,注意生字词。

        教学后记:

        1、这次作文课,由于学生已经写过,又由于第一次作文课的讲解,学生写作的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

        2、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作文课表示了普遍的欢迎,下课后,我询问了几位学生,他们说“这次作文课让我清楚地理解了如何进行外貌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收获不少”。

        3、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教材、教法的钻研是非常有效果的,只要有付出、肯学习、想办法,任何难题都会被克服。

七年级单元作文 篇5

        他的二三事(毛凤翼)他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位贵人,他很严厉、慈祥、负责。就在这短短的两个月,让我永远的记住了他。

        他的严厉

        我们开学第一天,他就给我们立下了许多规矩: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人离开椅子要放在座位下;高声朗读……并且还给我们设立了40多个岗位(全班共51个人,平均每个人都有岗位,都有自己要负责的事情)。他抓那些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可还真有一套:比如第一天晚上布置的要求背诵科目,到第二天早上来了站在教室门口他会来一次“突击检查”,他在门口“守株待兔”等待同学们的到来,没有完成任务的站在门口背书,这可真是给我们来个“措手不及”,他可以不用拿书就知道我们完成作业的认真态度,这下没完成任务的同学就都“一网打尽”了。他带的科目虽然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很少,但他的方法很妙,让我们都不敢掉以轻心。

        他的慈祥

        虽然他的规矩多,但是我们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会很高兴的。我清楚记得在上《春》那一课,他亲自给我们演示小草是怎样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当时我们全班都被他的表演吸引住了,同学们都开心地哈哈大笑。并且在课间的时候我们还在模仿他的动作。在学“春像刚落地的娃娃”时他给我们学了一下孩子的哭声,“呜,啊,呜,啊”逗得我们开心极了,他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我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吧;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表演有趣吧。有他的课堂就一定是一片欢乐的气氛。他在下课经常找同学谈话,有时还会摸一下同学的柔软的小脸蛋,或轻轻的靠在别人肩膀上。如果你上课回答问题与标准答案相似,他就会很开心的伸出手来与你握握手表示肯定。早上如果你饿了还会给你买早饭让你“享受”,如果渴了还会烧壶水在那让你共饮......课上我们是师生,课下我们就是朋友。

        他的负责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每个学生都不会放过,像是有一双如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而在那次他好像对工作有些“过头”而导致了尴尬。星期一下午,他在给我们讲完课走了之后,到了一楼有人问他:“会已经开完了?”他这才恍然大悟忘记了校例会,随即飞快地奔向了校四楼的会议室,刚准备坐下听会,校长就说:“散会!”虽然开会迟到了,但他对我们那种负责的态度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他每天都奔赴在教学楼和综合楼,他累但他不说,还继续给我们上课,我只想对他说:“您辛苦了,谢谢您!”

        估计大家应该都知道是谁了——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老万”,他的辛苦我们铭记在心,他的慈祥我们永远记住。亲爱的万老师,您是眼下我遇见的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了最美的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

        通过教案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好了,今天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