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句是范文正公守桐庐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2.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是那10首诗

3.严光传文言文

4.蒋琬字公琰文言文答案

5.严光传文言文答案

6.文言文阅读:范文公正,守桐庐,给我们什么启示

7.李觏字泰伯文言文

范文正公守桐庐翻译全文_范文正公守邠州阅读答案

1.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台建严先生祠堂 文言文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ecoo课Net件co.cnf

解析: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2. 文言文“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台建严先生祠堂” 怎么翻译

翻译: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时带领下属登上酒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几个披麻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

《范文正公守邠州》 原文: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时带领下属登上酒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几个披麻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都还未齐备。

范仲淹很伤感,一副失意模样,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3. 《容斋随笔》关于范文正公的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守_______ ②泱泱_______ ③已_______

④易_______ ⑤盛_______ ⑥扣_______

⑦颔首_______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将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殆欲下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4. 帮忙翻译下文言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5. 李泰伯改字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1、关键词:①守:守……郡(县)的简写;做……太守2、疑难句子:②必将名世:省略句,应为“必将名(于)世”3、三、六、九、十二等数词,在古汉语中表示虚指4、据后文“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可以推知有两个原因。

[文化常识]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译文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6. 范文正公守桐庐,很急,速度吧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第一句是范文正公守桐庐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1. 桐庐民间传说

有明一代,桐庐出了两个最为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人称俞都堂的俞谏,而另一个则是号称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庐人对这两位桐庐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们两人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真或,但都成为了桐庐人文历史中的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姚夔的传说。

姚夔,字大章,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姚夔在乡试、会试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给事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书。姚夔去世后,被赠与少保,谥号文敏。姚夔才能宏大,心胸开阔磊落。朝廷商议没办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决定。他在吏部的时候,很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为官之时,当时的皇帝景泰帝身体不舒服,姚夔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英宗皇帝的太子。但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天,姚夔原本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地请求恢复太子,但石亨等人已早一步奉太上皇英宗恢复皇位,且将姚夔调到南京礼部。明英宗一直都很了解姚夔的为人,后来听闻恢复储君的议论时,便立即用快马将他召回,并将他升为左侍郎。

姚夔为人坚持原则,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召令南畿等地的诸生:只要缴交粮食救济灾荒,就可以入国子监。姚夔认为此法不妥,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后来,各地多次出现灾害怪异,姚夔上疏请求皇帝经常出席御前讲经,主持各项重要政务的裁决。亲近正人君子,远离小人,节约各项费用,爱惜器物,无论衣食言行,都要遵照祖宗既成的法规,以回报天意。皇帝看完后深感赞同并褒奖了姚夔。孝宗时,皇帝相信番僧,有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等级,没有限制。奸人羡慕他们,竞相成为他们的同伙。姚夔尽力进谏,情况才稍微减退。姚夔历经数朝,每次遇到灾害怪异,他都会请求皇帝救济抚恤,并表达对受灾百姓的担心和关爱。

2. 描写桐庐的古诗词

宣城青溪 (一作入清溪山) 李白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

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啰唝曲 刘春

那年离别日,

只道往桐庐。

桐庐人不见,

今得广州书。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桐庐县作 韦庄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

望纳。谢谢。

3. 桐庐这个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

要从桐君老人说起 :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

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4.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台建严先生祠堂 文言文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ecoo课Net件co.cnf

解析: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5.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是哪篇文言文中的句子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出自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的远山融为一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赏析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

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

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

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

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

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

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奇山”。

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各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

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

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

6. 《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 求解答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7. 桐庐的民族传说20字

白云源风景区紧挨着富春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除主体在桐庐县内,还涉及富阳、建德、诸暨、浦江,主峰观音尖海拔1246.5米,是龙门山脉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富春江沿岸的最高峰。

现在所提的白云源景区指的只是已开发的一期峡谷风光带,而整个白云源和周边区域可称之为"泛白云源"区域。这个区域以白云源观音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可包括龙门山脉的大部分景点,其中有:富阳龙门古镇、诸暨五泄、浦江仙华山、马岭、桐庐茆坪古镇和富春江沿岸的鸬鹚湾、钓台等景点,形成了一个以白云源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圈。

"泛白云源"山广水美,自然风景十分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唐代著名诗人方干便出生在"泛白云源"区域中的白云村,相传朱元璋也曾欲定都于"泛白云源"区域中富阳诸暨桐庐交界的盆地。 由于白云源古时就是连接浙西浙东的交通要道,这里就遍布了各朝各代诗人们的足迹,成为浙西唐诗之路的起点。

受地势限制,"泛白云源"区域内自然环境大多未受人为破坏,原生态保持较好,沿线风光秀美,小村落星星点点的遍布其中,民风自然淳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如今环白云源游可形成两个游线:杭州-大田-雪水-凤川-白云源和杭州-龙门古镇-大田-五泄-浦江-马岭-白云源,两条线路各有特色,适合旅行社组团,更适合现今自助休闲旅游,尤其是汽车拉风。

白云源与泛白云源是一个自由度非常大的旅游区域,休闲意味极浓的自助游、探险游、风情游,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想的空间。 中国崇尚美食文化,被誉为美食之国,一方水土必有一方美食。

白云源地处峡谷深处,一年四季美味不断。绝佳的环境,高峻的地势使得白云源出产的茶叶格外清香,笋干尤为鲜美。

其间野味众多,冬天的野生黄麂褒更是冬令进补的佳品,平时如果你运气够好,可能还会有野猪肉可以品尝。在白云源你可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农家菜,还不快来尝尝。

酒:白云源高山泉水酿制出的红曲酒,清冽可口,厚味甘醇。 特产:白云源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野生植物丰富,野生猕猴桃、苦丁茶是白云源景区的两大特产。

来到白云源你可住在农家乐旅馆,价格公道实惠,不仅可以吃到极富农家情趣的饭菜,晚上还可以吹吹清新的山风,开开篝火晚会,数数星星,真是浪漫的很哦。 如果你对住的要求比较高,你可以住到景区下属的慈云山庄,慈云山庄为二星标准,坐落于桐庐另一风景区——独山顶。

山庄交通便利、环境幽静、配套设施完备。

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是那10首诗

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严光传文言文

潇洒桐庐郡十咏分别为:

1、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翻译:潇洒在桐庐郡,看到乌龙山处于薄薄的雾霭之中,让你感到闲无一事,心情仿佛和白云融为一体,潇洒空灵。这是整组诗的灵魂,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的潇洒心情。

2、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打开门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劳一生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能够每天面对绵绵青山。桐庐郡本来就是一处多山的丘陵地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智者乐山,平民百姓又何尝不乐山呢?

3、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全家老少一起经常相聚谈论,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两耳不必听那歌舞之乐事,只须听听环绕房舍潺潺流过山石的泉水声就足够了。诗后原有自注:“乌龙山泉,实过公署。”

4、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翻译:潇洒桐庐郡,公余时间,中午睡意正浓,那就尽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乐之时之处,谁还再去问有无优厚的俸禄呢?这首诗实在是以小见大,连公余午睡酣浓也能入诗。

5、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房前屋后竹林隐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写的“无处不潺湲”的诗句。杜牧乃唐朝诗人,曾做睦州太守,写有《睦州四韵》,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二句。

6、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翻译:潇洒桐庐郡,春季来临,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树,新雷轻发仿佛做了好事,惊起沉睡一冬的茶树在春雨来临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庐郡各县均产优质春茶,桐庐县更是主要产茶区。

7、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莲去,笑上木兰舟。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户户仿佛都建起了画中楼阁;人们相呼着一起去摘莲蓬,嘻笑着登上木兰舟出发。

8、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翻译:潇洒桐庐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测,仿佛百丈有余。垂钓的渔翁应有独自的门道,他所钓得的都是好鱼。这是一幅渔翁垂钓图,在清潭之畔,坐着静心垂钓的老翁。

9、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翻译:潇洒桐庐郡,身体悠闲性情也很空灵;点上一炷降真香,丝丝香烟让人心无杂念,临老便能领悟到《黄庭经》的真谛。

10、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翻译:潇洒桐庐郡,有一处严子陵遗留下来的钓台。如果这里江山不优美,当初光武帝怎么肯让严子陵来此隐居,垂钓耕作。

扩展资料:

《萧洒桐庐郡十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诗词之一。时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废郭后一事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到两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睦州别名桐庐郡,此《萧洒桐庐郡十绝》即为当时赴任途中所作,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随之豁然。

蒋琬字公琰文言文答案

1.

7月22日

严光传 范晔

严光传

范晔

严光宇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土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堰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2. 范晔 严光传翻译

原文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

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道,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大的名声,与光武一同游学。

到光武即位时,他改换姓名,躲藏起来不见光武。光武想到他的才能,就派人按照他的形貌寻找他。

后来齐地官府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水泽中垂钓。” 光武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小车,拿了厚重的礼物,派使者聘请严光。

使者往返多次,严光才肯进京。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城北的驻地,供给他床褥,太官早晚为他提供饭菜。

司徒侯霸和严光一向有交情,他派人送书信给严光。送信的人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本想立即到来拜访,但因公事所迫,所以没有如愿而来。

希望趁着天黑,委屈你(到他那里)聚谈。”严光没有答话,于是把书简扔给来人,口述回信说:“君房先生:你位至三公,很好。

如果你能身怀仁德,辅佐正义,天下人就会喜悦,如果你一味地阿谀奉承,顺随皇上的旨意,就身首异处。”侯霸收到回信,封好转呈给皇上。

光武帝笑着说:“这个狂奴还是从前的那个样子啊!”光武帝当天就来到严光住处。严光躺在床上不起来,光武帝就坐在严光的床边,摸着他的腹部说:“唉,你这个严子陵啊,难道就不能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闭着眼睛不理他,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张开眼睛端详着光武帝,说:“从前唐尧以德治天下,但巢父还是不肯接受天下。

士各有自己的志向,你何必要逼我呢?” 光武帝说:“子陵,我竟然无法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离开。 光武帝又领严光进宫,与他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

光武帝从容地问严光说:“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于是一同睡觉,严光将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

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皇帝的御座,情势很紧急。光武帝笑着说:“我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啊。”

严光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但他不肯接受,于是到富春山下种田,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又特下诏书召严光进京,严光不肯来。

八十岁那年,在家中去世了。光武帝对此很悲伤惋惜,下诏书命令当地的县令赐给他的家人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3. 求高中文言文“严光”的翻译

严光,字子陵,另一名字叫严遵,会稽余姚人。小时候有很高的名望,与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历学习。等到光武帝刘秀即位,严光于是就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想念他的贤能,于是下令画出他的形貌来寻访他。后来齐国上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皮在大湖中垂钓。”刘秀怀疑他是严光,于是安排车驾,派遣使者聘请他。几次无功而返后他才到来。刘秀让它住在北军,赐给他床褥,让太官早晚给他送膳食。

司徒侯霸一向与严光有旧交,派遣使者捧着书简。使者因此告诉严光说:“侯霸听说先生来了,他想要立即亲自拜访,但是受礼法的限制,不被批准。原意因为年老,自己降低身份来交涉。”严光没有回答,于是就丢给使者札,口述说:“侯霸:你的官位很高,很好。心怀仁慈辅佐道义使天下人高兴,阿谀奉承逆来顺受要坚决杜绝。”侯霸得到这封信,封好给他上奏。刘秀笑着说:“骄狂奴才的老姿态啊。”刘秀当天就到他的馆舍去看望他。严光躺着不起来,刘秀随即到他躺的地方,抚摸着严光的肚子说:“咄咄逼人的严光,不肯帮助我有没有理由吗?”严光再次睡觉不回应,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仔细查看,说:“当初唐尧以德著称,巢父洗耳恭听意见。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志向,为什么要苦苦相逼呢!”刘秀说:“严光,我竟然不能让你屈就啊!”然后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再次请严光入宫,谈论道义和旧情,相互对话了一整天。刘秀调整仪容问严光说:“我比当初如何?”严光回答说:“陛下比以前差远了”因为一起睡觉,严光把脚放在刘秀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官上奏说客人的命运星触犯皇帝很厉害。刘秀笑着说:“我与故人严光一起睡觉罢了。”

除了做谏议大夫,严光不屈从,于是在富春山种田,后人给他钓鱼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再一次特意征辟他做官,他不去。80岁死在家里。刘秀为他伤心惋惜,下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子千斛。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案:1.D;2.C;3.B;4.C;解析:(1) 视:比较 (2) 以:同是介词,用。

A焉:代词,这里/兼词,向它:B若:这/你:D之:代词,代水/结构助词,“的”。 (3) 描写风景和交代行程的句子不能直接表现作者好游山水 (4) 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行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 (5) (1)断句: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2分) (2)①翻译: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

(全句意思翻译对2分,“可”译对1分。) ②翻译: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全句意思翻译对2分,“逮”译对1分。) 附:文言文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

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很想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为快乐。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

但是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

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

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

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条游动的龙,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

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

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

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

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

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

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如果没有听您一番话,就想不到这些。

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5. 文言文,严光开头原文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用权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腰领绝。”霸得与封奏之。

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

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光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逍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差增:稍微胖了一点)于往。”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

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臣尔。”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年八十,终于家。

6.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台建严先生祠堂 文言文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ecoo课Net件co.cnf

解析: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7. 《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请顺手纳,点击左下角按钮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严光传文言文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D2.D3.C4.B5.D6.(1)因此您应该向天下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

(2)公琰立志忠正,他是和我一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1、惟:本义是思、想、考虑;思维,是同义复词。

2、后事,指诸葛亮死后的国家军政大事。3、汉代荐举人才的制度为荐举制和征辟制,并不表示升任官职。

4、③是赵直的占梦语。⑤是诸葛亮器重蒋琬之体现,两句均不是原因5、A诸葛亮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出得知日后一定能官至三公 B诸葛亮认为大家对这种举动有所不愿,又会使远近的人不理解。

6、(1)是以,因此;功举,因功而被举荐;清重,清高而有声望。(2)托,立志;赞,佐助、,《赤壁之战》有“此天以卿—人赞孤也”句。

参考译文: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成年时就与有弟泉陵人刘敏一同天下闻名。

蒋琬凭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进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令,先主曾因游览视察突然来到广都,看到蒋琬吭什么事都不处理,这时又喝得酩酊大醉,先主大怒,打算判罪杀掉他,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求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他处理政事以安定百姓为根本,而不追求表面形式,希望主公重新加以考察。”先主向来敬重诸葛亮,于是就不加罪于他,只是匆忙罢官而已。

蒋琬被审讯之后,夜里梦见一头牛,头在门前,流血淋漓不止,心中非常讨厌,就喊来占梦者赵直。赵直说:“看到牛血,事情就清楚了。

牛角和鼻子,是‘公’字的形状,你的官位一定能到三公,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不久,被任命为什邡令。

先主做了汉中王,蒋琬被召入府任命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主持国政),开设官署,征召蒋琬为东曹掾。

后来被举荐秀才,蒋琬坚决要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写告谕对他说:“想想你离开家乡亲朋,放弃侍奉父母的义务,是为了使百姓好,你这样做大家都不愿意,又会使远近的人不理解,因此,你应该向天下人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后又升任为参军。

建兴五年,亮驻兵汉中,蒋琬和长史张裔留守共同主持府中军政大事。建兴八年,代替张高任长史,又加封为抚军将军。

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都以丰足的粮草和充足的兵器供应他。诸葛亮常常说:“公琰立志忠正,他是一个和我共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后秘密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

2. 《三国志·赵云传》文言文全文翻译

蒋琬字公琰,是零陵湘乡人氏,少年时与表弟泉陵的刘敏都很知名。

蒋琬是以书佐身份随同刘备到的四川,任广都乡长。(有一次,)刘备曾经四处游历访察突然来到广都,看到蒋琬大小事物都不在心打理。

偶尔还醉酒,刘备很生气,准备治罪。军师诸葛亮请求宽恕,说:“蒋琬是国家栋梁,不是管理方圆百里这样地方的人才啊。

他处理政务以安民为出发点,不是以政绩好看为主要目的,希望主公再考察他。”刘备敬重诸葛亮,于是没有治罪,一时之间免去蒋琬官职就算了。

蒋琬受到处罚之后,晚上梦见一头牛,扭头在门前,流出一大片血,内心十分厌恶,叫占梦的赵直解梦,赵直说:“但凡梦中看到血的,说明事情见了分晓。牛角和牛鼻,像一个‘公’字,您的官位必定会晋升到公卿,大吉的征兆啊。”

随后,蒋琬被任为什邡县令。刘备为汉中王的时候,蒋琬官位是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有了自己的府第,聘用蒋琬为东曹掾。向国家举荐人才,蒋琬一再谦让,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拿出意见,诸葛亮为此教导他说:“自己认为,疏远自己亲近的人坚持德政以报答百姓,大家既不会隐藏在心里,又使远近都不明白为什么,所以你需要说明他们的功劳举荐,可以明确这种举荐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啊。”

后来转任参军(军事参谋)。建兴五年,诸葛亮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一起留在府中处理政事。

建兴八年,代替张裔为长史,加授抚军将军。诸葛亮数外出指挥作战,蒋琬负责后勤粮草供给以及兵源。

诸葛亮经常说:“蒋公琰忠诚可靠,一定会和我一起共同辅佐(刘备的)王业啊。”(后来)诸葛亮暗地里给后主上表称:“如果臣诸葛亮有个三长两短,以后的事情可以依靠蒋琬。”

3. 文言文《范文正公仲淹贫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会术者病笃( ) (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1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12分) 11.(1)正好,恰巧。

(2)擅长。(每一词解释各2分) 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2分) 13.B(3分) 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讲出一点给1分,讲出两点且正确给3分。

4. 管仲贵公文言文翻译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生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拨弄锅碗瓢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徇私情呵护自己所爱,任用谄谀之人竖刀,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了出来还不得下葬。

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况凡人呢!)

5. 鲁道宗不欺君文言文答案

原文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酒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 以宗道言对。

帝诘 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题目: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为谕德时( ) ②尝微行 ( )③宗道方自酒肆来( ) ④故就酒家饮(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然则公当得罪A.杂然相许 B.吴广以为然C.然往来视之 D.然后知生于忧患9.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2分)即 上 怪 公 来 迟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1)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 11.请结合选文全段概述文中真宗认为鲁宗道“可大用”的原因。

(2分)翻译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很少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他)入宫,使者到了(鲁宗道家的)门口,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

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使者说:“你这样是会有罪的。”

(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阿!”真宗果真问了,使者详细地把鲁宗道所说的告诉了皇上。

皇帝问鲁宗道,他道歉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到酒店去喝。”皇帝认为他忠诚诚实可以重用。

答案:8.(1)(4分)①做、当、担任②曾经③才④到,到……去 (书中例句:及为相、尝奏荐某人、方两、持就火炀之。提示:要引导学生关注书释。)

(2)(2分)D9. (2分)即 \上 \怪 公 来 迟(每处1分)10.(4分)(1)真宗果真(果然)问了,使者详细地把(用)鲁宗道所说的告诉(回答)了皇上。(2分)(“果、具、以、对”为关键词)(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2分)11.(2分)(1)为人刚直;(2)遇事敢言;(3)待君忠实。(答到2点即可)。

6. 范文正公逸事 文言文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平生好施与( ) ②日食(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

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3、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答案

1、(1)①喜欢。②每天。③曾经。④等到。 (2)D

2、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3、(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4、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7. 《容斋随笔》关于范文正公的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守_______ ②泱泱_______ ③已_______

④易_______ ⑤盛_______ ⑥扣_______

⑦颔首_______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将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殆欲下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文言文阅读:范文公正,守桐庐,给我们什么启示

1.

7月22日

严光传 范晔

严光传

范晔

严光宇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土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堰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2.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台建严先生祠堂 文言文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ecoo课Net件co.cnf

解析: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3. 杨偕传文言文阅读

21 严光归隐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

年轻时便很有名,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即位,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

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

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叫带回信给侯霸。

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这些东西你可全掌握了。”

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上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又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

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

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一次征召他,没有去。

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22.王缮庇贤 司门郎中王缮,潍州人,研究《春秋》三传,考中进士,再调任沂州录事参军。

当时简肃公鲁宗道,刚刚作户参军,家贫穷,吃饭的人多,俸禄不足,常常向王缮借贷,还不够用,就又恳求王缮提前借给俸禄钱。 鲁宗道治理下属严厉,库吏十分怨恨他,上告鲁宗道私自借公家的钱,沂州守连王缮一起弹劾。

王缮告诉鲁宗道说:“(你)只管把过错都归到我身上,你不要承担。”鲁宗道说:“我家贫(用度)不足,而向您求取,过失实在从我身上引起的,您在这件事上有什么罪呢?”王缮说:“我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仕途上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是仰仗俸禄的收入来养活妻儿,(即使)获罪也无妨,况且把官物借给别人,罪过达不到罢免的地步。

你年轻有志向,贤明正直,确实有三公辅弼之才,不能由于轻微的过失连累了远大的事业,(你我)一块儿获罪有什么益处?”(王缮)最后表明鲁宗道不知实情,因而独自承受私借公物的罪名。鲁宗道很羞愧感恩(不尽),(感到)无地自容,王缮对这事看得很开,没有一点不满意的表现。

由于这次过错被吏部沉困了二十多年。 过了好长时间因朝廷举荐人才,皇帝召见吏部官员有所询问,陈诉他们的功过,奏对里有鲁宗道的姓名。

这时鲁宗道已掌大权,陪立在朝堂中。仁宗皇帝看着鲁宗道说:“难道是卿家你吗?”鲁宗道立即称有罪,并且完全陈述了那件事的真实情况。

仁宗叹道:“(王缮)真是个性情道厚的人啊。”在此之前有营私犯错误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级任用,从此得以不降级任用,诏令(王缮)改任大理寺丞,官至部郎,屡次掌管名郡,(王缮)晚年田园丰厚,子孙繁盛众多,活到八十九岁而终。

这也是(他)庇护贤才做善事的回报。 23.吴履宽大为怀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

过了很久,被推荐给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风俗凶悍,认为县丞文人,轻视他。

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

邑里无节制地祭祀,每次祭祀一有蛇出门,百姓认其为神明。吴履缚住巫师责备他,把神像沉到江里,*祠于是消亡。

当县丞六年,百姓爱戴他。升迁到安化当知县,大户人易姓占据险要地势并自己守住,江阴侯吴良要击破他,召吴履商量。

吴履说:“易氏为免而逃跑,并非谋反。叫他他应该来,不来杀他也不晚。”

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来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世事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

登记招收愿当兵的,不愿也不要勉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事常用牛羊代替秋天税收,吴履给百姓出谋说:“牛羊有生病的隐患,。

4. 《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请顺手纳,点击左下角按钮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李觏字泰伯文言文

从李泰伯的角度: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评论他人作品要实事求是,既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对其优点,又要委婉诚恳指出其不足。

从范仲淹的角度:当自己在某方面出众时,不以权威自居而轻视他人,而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勇于承认不足,并及时改正。

小朋友,你连句子都打错了呢,是范文正公

以后要注意一点,一字之差,也会要命的,要是考试就不好了

1. 李觏字泰伯翻译,建昌南城人颖悟

李觏(1009~1059) 北宋思想家、诗人.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南城在盱江边,李觏在此地创建盱江书院,故世称盱江先生.他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仁宗皇□初(1049),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 李觏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说教,认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办法,对王安石变法有直接影响.其诗歌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构思遣辞,新颖独创,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论文》诗中写道:"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可见他有意避免"意熟辞陈"而力求生新,别辟蹊径.他作诗师法皮(日休)陆(龟蒙)、以中兴诗道自命.如《获稻》、《乡思》、《苦雨初霁》、《读长恨辞》等诗,清新可诵.《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绝句,王士□《居易录》以为"风致似义山".但集中通体完善的诗并不很多.李觏的文章实较诗为佳. 《直讲李先生文集》,有《四部丛刊》影明左赞刻本,共37卷,外集3卷前附年谱,后附《门人录》.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李觏集》,即据此校点.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佑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佑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佑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还乡.八月卒于家. 李觏是北宋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论上,承认主观来自观,因此,成为宋代哲学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觏还具有比较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第一).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是物质财富.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引经据典,煞费苦心地为统治者提供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为了拯救北宋日趋贫弱的局面,缓和阶级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李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为稍后于他的王安石实行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由此看来,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著作家.他主张文以经世、致用为贵,所以他的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即使是解经之作,也常常以古说今,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潜书》十五篇,即是出于“愤吊世故,警宪邦国”(《潜书序》),“以康国济民为意”(《上孙寺丞书》),纂写而成.《庆历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药石,字字规戒”的为民请命之作,人称“红国之书”.这些政论文章,大胆地指责时弊,阐发己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李觏的其他散文,如书信、志铭、碑、记等,也都写得通达有识,逻辑性强,为人们所称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的用世思想时有流露.他的《袁州州学记》,起语不落俗套,立论警切,结构严谨,文笔稳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称他“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范仲淹荐李觏疏》).“在北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间,别成一家”(《宋元学案补遗》卷三). 李觏还是一位诗人.王士真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关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

2. 李觏传的文言文

摘自《宋史·李燔李方子李觉李之才李觏李道传李心传传》:

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亲老,以教授自资,学者常数十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上《明堂定制图序》曰:《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是言堂基修广,非谓立室之数。“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是言堂上,非谓室中。东西之堂各深四筵半,南北之堂各深三筵半。“五室,凡室二筵”,是言四堂中央有方十筵之地,自东至西可营五室,自南至北可营五室。十筵中央方二筵之地,既为太室,连作余室,则不能令十二位各直其辰,当于东南西北四面及四角缺处,各虚方二筵之地,周而通之,以为太庙。太室正居中,《月令》所谓“中央土”、“居太庙太室”者,言此太庙之中有太室也。太庙之外,当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与太庙相通,为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四太庙;当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为左个、右个也。《大戴礼·盛德记》:“明堂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八个之室,并太室而九,室四面各有户,户旁夹两牖也。《白虎通》:“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十二坐。”四太庙前各为一门,出于堂上,门旁夹两窗也。左右之个其实皆室,但以分处左右,形如夹房,故有个名。太庙之内以及太室,其实祀文王配上帝之位,谓之庙者,义当然矣。土者分王四时,于五行最尊,故天子当其时居太室,用祭天地之位以尊严之也。四仲之月,各得一时之中,与余月有异。故复于子、午、卯、酉之方,取二筵地,太庙之名以听朔也。《周礼》言基而不及室,《大戴》言室而不及庙,稽之《月令》则备矣,然非《白虎通》,亦无以知窗闼之制也。聂崇义所谓秦人《明堂图》者,其制有十二阶,古之遗法,当亦取之。《礼记外传》曰:“明堂四面各五门。”今按《明堂位》:四夷之国,四门之外。九之国,应门之外。时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南门之外者北面东上,应门之外者亦北面东上,是南门之外有应门也。既有应门,则不得不有皋、库、雉门。明堂者,四时所居,四面如一,南面既有五门,则余三面皆各有五门。郑注《明堂位》则云“正门谓之应门”,其意当谓变南门之文以为应门。又见王宫有路门,其次乃有应门。今明堂无路门之名,而但有应门,便谓更无重门,而南门即是应门。且路寝之前则名路门,其次有应门。明堂非路寝,乃变其内门之名为东门南门,而次有应门,何害于义?四夷之君,既在四门之外,而外无重门,则是列于郊野道路之间,岂朝会之仪乎?王宫常居,犹设五门,以限中外。明堂者,效天法地,尊祖配帝,而止一门以表之,岂为称哉!若其建置之所,则淳于登云“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玉藻》“听朔于南门之外”,康成之注亦与是合。夫称明也,宜在国之阳。事天神也,宜在城门之外。今图以九分当九尺之筵,东西之堂共九筵,南北之堂共七筵。中央之地自东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二筵,取于《考工记》也。一太室、八左右个,共九室,室有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协于戴德《记》也。九室四庙,共十三位,本于《月令》也。四庙之面,各为一门,门夹两窗,是为八窗四闼,稽于《白虎通》也。十二阶,于《三礼图》也。四面各五门,酌于《明堂位》、《礼记外传》也。嘉祐中,用国子监奏,召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而卒。觏尝著《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礼论》。门人邓润甫,熙宁中,上其《退居类稿》、《皇祐续稿》并《后集》,请官其子参鲁,诏以为郊社斋郎。

3. 李觏改字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译文如下: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4. 李觏改字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译文如下: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5. 李觏传的文言文

摘自《宋史·李燔李方子李觉李之才李觏李道传李心传传》: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

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亲老,以教授自资,学者常数十百人。

皇祐初,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上《明堂定制图序》曰:《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是言堂基修广,非谓立室之数。“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是言堂上,非谓室中。

东西之堂各深四筵半,南北之堂各深三筵半。“五室,凡室二筵”,是言四堂中央有方十筵之地,自东至西可营五室,自南至北可营五室。

十筵中央方二筵之地,既为太室,连作余室,则不能令十二位各直其辰,当于东南西北四面及四角缺处,各虚方二筵之地,周而通之,以为太庙。太室正居中,《月令》所谓“中央土”、“居太庙太室”者,言此太庙之中有太室也。

太庙之外,当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与太庙相通,为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四太庙;当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为左个、右个也。《大戴礼·盛德记》:“明堂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八个之室,并太室而九,室四面各有户,户旁夹两牖也。《白虎通》:“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十二坐。”

四太庙前各为一门,出于堂上,门旁夹两窗也。左右之个其实皆室,但以分处左右,形如夹房,故有个名。

太庙之内以及太室,其实祀文王配上帝之位,谓之庙者,义当然矣。土者分王四时,于五行最尊,故天子当其时居太室,用祭天地之位以尊严之也。

四仲之月,各得一时之中,与余月有异。故复于子、午、卯、酉之方,取二筵地,太庙之名以听朔也。

《周礼》言基而不及室,《大戴》言室而不及庙,稽之《月令》则备矣,然非《白虎通》,亦无以知窗闼之制也。聂崇义所谓秦人《明堂图》者,其制有十二阶,古之遗法,当亦取之。

《礼记外传》曰:“明堂四面各五门。”今按《明堂位》:四夷之国,四门之外。

九之国,应门之外。时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

南门之外者北面东上,应门之外者亦北面东上,是南门之外有应门也。既有应门,则不得不有皋、库、雉门。

明堂者,四时所居,四面如一,南面既有五门,则余三面皆各有五门。郑注《明堂位》则云“正门谓之应门”,其意当谓变南门之文以为应门。

又见王宫有路门,其次乃有应门。今明堂无路门之名,而但有应门,便谓更无重门,而南门即是应门。

且路寝之前则名路门,其次有应门。明堂非路寝,乃变其内门之名为东门南门,而次有应门,何害于义?四夷之君,既在四门之外,而外无重门,则是列于郊野道路之间,岂朝会之仪乎?王宫常居,犹设五门,以限中外。

明堂者,效天法地,尊祖配帝,而止一门以表之,岂为称哉!若其建置之所,则淳于登云“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玉藻》“听朔于南门之外”,康成之注亦与是合。

夫称明也,宜在国之阳。事天神也,宜在城门之外。

今图以九分当九尺之筵,东西之堂共九筵,南北之堂共七筵。中央之地自东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二筵,取于《考工记》也。

一太室、八左右个,共九室,室有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协于戴德《记》也。九室四庙,共十三位,本于《月令》也。

四庙之面,各为一门,门夹两窗,是为八窗四闼,稽于《白虎通》也。十二阶,于《三礼图》也。

四面各五门,酌于《明堂位》、《礼记外传》也。嘉祐中,用国子监奏,召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而卒。

觏尝著《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礼论》。门人邓润甫,熙宁中,上其《退居类稿》、《皇祐续稿》并《后集》,请官其子参鲁,诏以为郊社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