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翻译王韶之休泰

2.训初厚于马氏文言文翻译

3.世说新语全文及翻译

4.断齑划粥是在哪里发生的?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翻译原文全文_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翻译

划粥断齑 (窖金苦读 窖金捐僧)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文言文翻译王韶之休泰

礼仪部·卷三十七

李昉

○冢墓二

《宋书》曰:王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发冢,地无完椁。时人间垣内有小冢,坟上殆平。每朝日初升,见一女子立冢上,近视则亡。或以告玄象,便命发之。有一棺尚全,有金蚕铜人以百数。剖棺,见一女子,可二十,姿质若生,卧而言曰:"我东海王家女,应生。资财相奉,幸勿见害。"女臂有玉钏,斩臂取之,于是女复死。

又曰:大明三年,孝武幸籍田,经袁湛墓,使致祭。增守墓五户。

又曰:何承天博见古今,为一时所重。张永尝开玄武湖,遇古冢。冢上得一铜斗,有柄,文帝以访于朝士。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时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内,一在冢内。时三公居江左者惟甄邯为大司徒,必邯之墓。"俄而又启冢内,更得一斗。复有一石,铭云:"大司徒甄邯之墓。"

又曰:张裕曾祖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某处年几减半,裁卿校,而后累世贵显。澄乃葬其劣处。位至光禄,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孙遂昌。

又曰:周山图为淮南太守。时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客窃取以遗山图,山图不受,簿而还官。

《齐书》曰:柳世隆晓数术,于倪塘创墓,与宾客践履,十往,五往常坐处。及卒,墓工图墓,取其坐处焉。

又曰:王伦之为豫章太守,下车,祭徐孺子,许子将墓。

又曰:初,荀伯玉微时,有善相墓者,谓其父曰:"君墓当出暴贵者,但不得久耳;又出失行女子。"伯玉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顷之,伯玉姑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寻求不能得。后出家为尼。伯玉卒败亡。

又曰:富阳人唐寓之侨居桐庐,父祖相传,图墓为业。寓之自云其冢墓有王气,山中得金,转相诳惑。永明二年,冬,寓之聚党,遂陷富阳,至钱塘。

又曰:始兴王鉴镇蜀,于州园地得古冢,无复棺,但有石椁,铜器十余种,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宝甚多,不可皆识。金银为蚕形者数斗,又以朱沙为阜,水银为池。左右咸劝取之。鉴曰:"皇太子昔在雍,有发古冢者,得玉镜、玉屏风、玉匣之属,皆将还都。吾意常不同。"乃遣功曹何伫之为起坟,诸宝物一不得犯。

又曰:宜都王鉴镇姑熟。于时,人发桓温女冢,得金巾箱、织金篾为严器。语裥金蚕银茧等物甚多,条以启闻。郁林敕以赐之。鉴曰:"今取往物,后取今物,如此循环,岂可熟念?"使长史蔡约自往修复,纤毫不犯。

又曰: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履、玉屏风,竹书青丝纶简广数分,长二丈,皮节如新。有得十余简以示王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

《南史》曰:齐前将军陈天福坐讨唐寓之于钱塘,掠夺百姓财物,弃市。先是,天福将行,令家人预作寿冢。未至东,又信催速就。冢成而得罪,因以葬焉。

《梁书》曰:丁贵嫔薨,昭明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将斩草,有卖地者因阃人俞三副求市,若得钱三百万与之。三副密启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有宫监鲍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为太子所爱,邈之晚见疏于雅。密启武帝云:"雅为太子厌祷。"帝密遣检点,果得鹅等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得止。惟诛道士。

又曰:萧斆太清初为梁州长史。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欲有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推埋者惧而退。斆谓:"无此理。"求自监督。及开,惟有银镂铜镜方尺。

《唐书》曰:代宗时虢州刺史王奇光上言:"阌乡县女娲墓,去天宝末失所在。今一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余。"

又曰:天后西幸京师,路经杨玄感墓。上诵李百药《过玄感墓诗》云:"剑有万人敌,文为一代英。除昏志不遂,僣乱道难平。"叹曰:"百药惟解缀文,不识大义。"

又曰:韩思复,则天朝为太常博士,定《南郊仪注》云:"太妃鼓吹,排群邪,守大体,国家赖之。"睿宗朝为给事,活严善思于雷霆之下,拒武三思于陷附之中。玄宗御笔题碑云:"有唐忠孝韩长公之墓。"

又曰:伊慎,兖州人,善骑。始为果毅,丧母,将营合附,不识其父之墓。昼夜号哭,未浃日,梦寐,有指导焉。遂发垅,果得旧记验。

又曰:卢坦为侍御史,会李锜反,有司请毁锜祖父庙墓。坦尝为锜从事,乃上言曰:"淮安王神通,有功于草昧。且古之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锜故,可累五代祖乎?"乃不毁。因赐神通墓五户,以备洒扫。

《白虎通》曰:春秋之义:王者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晏子》曰: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告之曰:"据忠臣,爱我。欲厚葬之,高大其垄。"晏子对曰:"不可。"公遂止。

《列子》曰:燕人长于楚,老而还,过晋国。同行者绐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若犹汝也。)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君先人之庐。"乃泫然而泣。指垅曰:"若先人之冢。"其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余等绐君,乃晋国耳。"其人惭。及至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傅子》曰:太原民发冢破棺,中有妇人,将出,与语,生人也。视其冢上木,三十岁。不知此妇人三十岁常生地中也,将一朝欻然生,偶与发冢者会也?

《抱朴子》曰:吴景帝时,于江陵掘冢,取板治城。后发一大冢,内有重合,石扉皆枢转开闭。四周徼道通事,其高可乘马。又铸铜为人数十枚,长五尺,皆大冠衣,执剑列侍。灵坐皆刻铜人,背后石壁言殿中将军,或言侍郎,似王公冢也。破其棺,棺中有人,鬓已班白,鲜明面体如生人。棺中有白玉璧三十枚藉尸。兵人举出死人以倚冢壁,一玉长一尺,形似冬瓜,从死人怀中出堕地,两耳中及鼻中有黄金如枣。此则骨骸有物而不朽之效也。

《吕氏春秋》曰:世之为丘垄也,其大若山,其树若林。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者,则是无不掘之墓也。是故大墓无不掘者,而世争为之,岂不悲哉?尧葬于谷,林通树枝;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葬也,非爱其费,非恶其劳,以为死者虚也。

《越绝书》曰:宋大夫华元冢在华原陈留小黄县城北。

《吴越春秋》曰:虎丘者,吴王阖闾墓也。下池广六十步,深一丈五。赤铜椁三重。中池广六尺,金雁、玉凫、诸肠、鱼肠之剑以送焉。取土临海潮,千万人筑治之。以葬后金精上地为白虎据坟,故以为虎丘。

《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更名山曰会稽,因死葬焉。穿圹深七尺,上无写泄,下无流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

《华阳国志》曰: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名蚕丛,其目纵,死,作石阶石棺,国人化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

又曰:蜀有五丁,能移山举万钧。其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

又曰:蜀遣使朝秦。秦惠王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力士奉迎。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蜀王痛伤,命曰五妇冢。今其人或名五丁冢。

又曰: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作《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殁。故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

《三辅夹录》曰:窦后父名猗,遭秦乱,隐身钓鱼,坠渊而卒。后登尊号,遣使者于父坠所筑起大坟。

《世说》曰: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曰: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材于临湘为孙坚立庙。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预发者见纲曰:"君何类长沙王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之卒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也。

又曰:有人相羊祜应出受命,君忌其言,遂使掘断墓后以坏之。相者云:"墓势相让,犹有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后至三公。

又曰: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母亡,安墓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陵。"今沙涨去数十里,皆为人居家桑田。

《博物志》曰:汉末发范明友冢,奴犹活。明友是霍光女婿,奴记言光家事,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应。

又曰:汉末有发前汉时宫人冢者,宫人独活。既出,平如复旧。

《列士传》曰:羊角哀葬友人在柏桃,与荆将军冢比。他日,角哀梦伯桃语己曰:"蒙子之恩而获原厚葬。荆将军自以豪,欲役伏吾。吾不听,与连战不胜。期十五日大合战,以决胜负。得子则胜,不得则负矣。"角哀至期日,陈兵诣其冢上。

《三辅决录》曰:赵嘉年三十余,有重疾,七年不乐。乃为命敕儿曰:"丈夫生一世,处无箕山二公之操,仕无伊挚、吕尚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聊立一圆石,树吾墓前,刻之曰:'汉有逸民,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后病愈。

《楚国先贤传》曰:李善字次孙,南阳人也。本同县李元苍头。建武中,元家死没,惟孤儿续始生,善亲自哺养。世祖拜善及续并为太子舍人。善显宗时辟公府,以能治剧,再迁日南太守。从京师之官道,经南阳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脱服,持剑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炊爨,自执俎鼎以修祭。

《扬雄家牒》曰:子云,天凤五年卒,葬安陵阪上。所厚沛郡桓君山、平陵如子礼、弟子钜鹿侯子芭共为治丧。诸公遣世子朝郎更行事者,会送桓君山,为敛赙,起祠茔。侯芭负土作坟,号曰玄冢。

《七略》曰:扬雄死,弟子共为起冢,号曰扬冢。

《赵岐别传》曰:歧字台卿,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像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训初厚于马氏文言文翻译

1. 孙泰二事古文翻译

原文: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

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中央 *** 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

2. 文言文翻译《鳝救婢》

原文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译文

高怀中经营鳝鱼面在扬州小东门,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才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伤口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愈合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字词解释

(1)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 悯:怜悯。 (3) 比:等到。 (4) 业:以……为职业。 (5)婢:女仆 (5) 周:四周。 (6)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7)滨:边。 (8)向:从前。 (9)罢业:停止营业。 (10)累年:过了几年。 (11)纵:放走。 (12)始:才。 (13)困:疲倦。 (14)婢:侍女;此指女佣。 (15)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3. 文言文翻译上官桀

汉代上官桀当未央厩令(官职),汉武帝有次身体不好,等到治愈的时候见到大多数马都很瘦。

皇上大怒道:“厩令上官桀认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打算交给官吏治罪。上官桀跪下来头扣着地说:“臣听说皇上您的身体不好,日夜担忧害怕,心思的确是没有放在养马上。”

话还没说完,已经流泪数行。皇上认为他很忠诚,,于是就对他很亲近,一直到遗诏让他小皇帝。

义纵是右内史,皇上亲临鼎湖,病的时间长了,不久突然起驾前往(到、去)甘泉宫,道路没被清理,皇上大怒说:“义纵你认为我不能在走这条路了吗?”武帝内心恨义纵,于是借它事治他的罪,并把他斩首示众。这两个人,刚开始所得的罪名都是一样的,上官桀因为一句话的缘故而得到重用,然而义纵却被诛杀。

可以说是和不幸啊。

4.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译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5. 文言文翻译 徐文贞宽厚

许文贞回到老家,宴请所有的亲戚和故友。其中一个人偷偷的把宴席上的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徐文贞恰巧看见了。宴席即将要完了的时候,主管检查餐具,发现丢了一具,急忙到处找。徐文贞却说:“(你要找的丢了的)在,不要在找了。”那个偷的人由于喝醉酒而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和帽子都落在地上了,徐文贞急忙转过身去,让仆人仍然将给他藏在帽子中。只这一件事,就可想见徐文贞前辈的宽厚。

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里设里长。相当于现在的村。

6. 张平山文言文翻译

张平山文言文翻译:

白话译文

张平山先生已经归隐山林,豹子隐居在树林湖泊之中。穿布做的衣裳,芒草做的鞋子。不受外面的拘束,不曾用世俗的事情缠绕心怀。平常不以到邀请地方为乐,也不会到衙门去。掌权的人想要得到他的画,必须先拜访先生的草庐。先生也不致以谢意。曾经有位监司地位施加于先生想要得到他的画,先生躲避远离他。监司很生气,想要用危害法律来中伤他。先生很自得地在那里等着。监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路过亲朋好友的家时,人们都提前摆好纸和墨,先生(与他们)长谈多唱,举杯饮酒。兴致到了就作画一副。凡是从各地来求画的人,如果是志趣高雅的志士,没有不答应的。有用货物钱财来买的人,必会拒绝。曾说道:画是志士君子用笔墨交际嬉戏的,怎么能用钱财来换取呢!”

7. 文言文《鲍君》的翻译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8. 翻译文言文(关于范正文公的)

范仲淹管理越地,百姓孙居中在任职期间死了,其家因此而变得穷困,家中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夫人,大儿子也才三岁,于是范先生便拿出自己的薪水百缗赠之,其他的郡官也随范先生这样做了,有的人捐赠的还是范先生的几倍,范先生为位亡人准备了一舟,让一个老吏相送,并对老吏说,过关防的时候,你把我的诗给他们看,诗的内容是这样,一叶轻舟泛大川,来时是初夏去时是秋天,关防若要知道舟中人,他们只是孤儿寡妇而已。范先生拯济孤贫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 范文正公镇越。民曹孙居中死于官,其家大窘,遗二子幼妻。长子方三岁。公乃以俸钱百缗赒之,其他郡官从而遗之,若有倍公数。公为具舟,择一老吏送,辖其舟且诫其吏曰:“过关防,汝以吾诗示之。”其诗曰:“一叶轻舟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乃是孤儿寡妇船。”公之拯济孤贫,可见也。

世说新语全文及翻译

1. 文言文阅读 求翻译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寇所系,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译文:

你当初和姓马的亲近,而不去亲近姓窦的!现在姓马的出事死了,你怎么可能不被他连累?

原文: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

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摩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

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

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

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

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戚以羌胡相攻,县官

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日:“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

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

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日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

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

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

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日:“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2. 文言文< >全文翻译

张华,名原,字国满(看下文视乎是姓华名原,张字好像是多余的),代郡人氏。

年纪轻轻已经聪明灵敏,有器量有气度。开始为官时在齐神武骠骑府当法曹参军,被赐予爵位----新城伯。

经多次升迁至大丞相府做部属。得到大丞相很大信任像亲属般被对待,大丞相每次向三军发出号令时,都是让他去宣读。

后来封为散骑常侍。周文起初占据了雍州,神武派遣华原入关去说服周文。

周文回复说:“如果你能委屈一下留在这里,将来一定和你共享富贵;否则,你今天就要没命了。”华原答:“死就死吧,我绝不听从你。”

周文很欣赏他的光明正直,便让他向东返回。后来后悔了,派人去追截但已经赶不及了。

神武因为华原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经常叹息想念他,等到听说他回来了,脸上满是高兴之情。后来华原被封为相府右长史,再升迁至骠骑大将军,特别晋升为公爵,并改封地到新安。

后来封为兖州刺史。华原有才干谋略,精通施政的要领。

到任兖州,组织起很多人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用禁令约束人民。兖州境内的盗贼以及临近州县的流窜犯有三百多人,都来晋见他上交脏款。

这些人全都得到恩准免罪,放回家乡,这样一来人民都对华原感激归附,盗抢等犯法现象渐渐消失了。兖州监狱原先有囚犯一千多人,华原按所犯法律的严重程度,因应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到年尾,只剩下犯重大罪行的几十个人了。华原给他们每人五天期释,对他们说:“你们到期就要赶快回来啊。”

囚犯们都说;“有大人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可以违背约定呢。”结果到了期限全都回来了。

以前,兖州境内屡次发生猛兽为害民众的事。自从华原上任以来,在兖州东北方向七十里的甑山,突然出现六只驳把猛兽都吃掉了(驳是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大家认为这都归功于华原的教化。

华原任期满了离开,兖州人民不论老少都对他怀恋追慕,为他立碑石建祠庙,四季祭念他。他死后被赠封司空公、尚书左仆射。

他的子孙后代都承继他的封地。

3. 明史 列传第十 郭子兴部分 翻译

郭子兴(?~1355年),汉族。元末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反元民族英雄。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地主出身。远祖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暖。他信奉白莲教,并加入其组织,发散自己的钱财。元至正十一年(1351),他响应刘福通起义,与农民孙德崖等率众起义,于次年攻克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称元帅。是年秋,彭大、赵均用等因徐州失守,率军与郭子兴等会合。起义者又推彭大为首,共抗围濠州的元军。郭子兴与孙、彭、赵等都不合,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任朱元璋军主帅,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马氏就是后来的明太祖的马皇后)。至正十五年用朱元璋之计,郭子兴取下和州,同年春在和阳(今安徽和县)病死。明初被追封为滁阳王。 明代讲史演义说部《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云合奇踪)的郭光卿就是以郭子兴为历史原型的.

[编辑本段]列传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子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子兴为人枭悍善斗,而性悻直少容。方事急,辄从太祖谋议,亲信如左右手。事解,即信谗疏太祖。太祖左右任事者悉召之去,稍夺太祖兵柄。太祖事子兴愈谨。将士有所献,孝慈皇后辄以贻子兴妻。子兴至滁,欲据以自王。太祖曰:“滁四面皆山,舟楫商旅不通,非可旦夕安者也。”子兴乃已。及取和州,子兴命太祖统诸将守其地。德崖饥,就食和境,求驻军城中,太祖纳之。有谗于子兴者。子兴夜至和,太祖来谒,子兴怒甚,不与语。太祖曰:“德崖尝困公,宜为备。”子兴默然。德崖闻子兴至,谋引去。前营已发,德崖方留视后军,而其军与子兴军斗,多死者。子兴执德崖,太祖亦为德崖军所执。子兴闻之,大惊,立遣徐达往代太祖,纵德崖还。德崖军释太祖,达亦脱归。子兴憾德崖甚,将甘心焉,以太祖故强释之,邑邑不乐。未几,发病卒,归葬滁州。

初,太祖驻和阳,郭子兴卒,林儿牒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

赞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兴据有濠州,地偏势弱。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子兴之封王祀庙,食报久长,良有以也。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帝王之兴,必有先驱者资之以成其业,夫岂偶然哉!

《明史 列传第十 郭子兴》

4. 翻译关于武元杨皇后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第一》

武元杨皇后,讳艳,字琼芝,弘农华阴人也。父文宗,见《外戚传》。母天水赵氏,早卒。后依舅家,舅妻仁爱,亲乳养后,遣他人乳其子。及长,又随后母段氏,依其家。后少聪慧,善书,姿质美丽,闲于女工。有善相者尝相后,当极贵,文帝闻而为世子聘焉。甚被宠遇,生毗陵悼王轨、惠帝、秦献王柬,平阳、新丰、阳平公主。武帝即位,立为皇后。有司奏依汉故事,皇后、太子各食汤沐邑四十县,而帝以非古典,不许。后追怀舅氏之恩,显官赵俊,纳俊兄虞女粲于后宫为夫人。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初,贾充妻郭氏使赂后,求以女为太子妃。及议太子婚,帝欲娶卫瓘女。然后盛称贾后有淑德,又密使太子太傅荀顗进言,上乃听之。泰始中,帝博选良家以充后宫,先下书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车,给驺骑,驰传州郡,召充选者使后拣择。后性妒,惟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并不见留。时卞籓女有美色,帝掩扇谓后曰:“卞氏女佳。”后曰:“籓三世后族,其女不可枉以卑位。”帝乃止。司徒李胤、镇军大将军胡奋、廷尉诸葛冲、太仆臧权、侍中冯荪、秘书郎左思及世族子女并充三夫人九嫔之列。司、冀、兖、豫四州二千石将吏家,补良人以下。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

及后有疾,见帝素幸胡夫人,恐后立之,虑太子不安。临终,枕帝膝曰:“叔父骏女男胤有德色,愿陛下以备六宫。”因悲泣,帝流涕许之。泰始十年,崩于明光殿,绝子帝膝,时年三十七。诏曰:“皇后逮事先后,常冀能终始永奉宗庙,一旦殂陨,痛悼伤怀。每自以夙丧二亲,于家门之情特隆。又有心欲改葬父祖,以顷者务崇俭约,初不有言,近垂困,说此意,情亦愍之。其使领前军将军骏等自克改葬之宜,至时,主者供给葬事。赐谥母赵氏为县君,以继母段氏为乡君。传不云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且使亡者有知,尚或嘉之。”于是有司卜吉,窀穸有期,乃命史臣作哀策叙怀。其词曰:

天地配序,成化两仪。王有家,道在伉俪。姜嫄佐喾,二妃兴妫。仰希古昔,冀亦同规。今胡不然,景命夙亏。呜呼哀哉!

我应图LB,统临万方。正位于内,实在嫔嫱。天作之合,骏发之祥。河岳降灵,启祚华阳。奕世丰衍,朱绋斯煌。缵女惟行,受命溥将。来翼家邦,宪度是常。缉熙阴教,德声显扬。昔我先妣,晖曜休光。后承前训,奉述遗芳。宜嗣徽音,继序无荒。如何不吊,背世陨丧。望齐无主,长去烝尝。追怀永悼,率土摧伤。呜呼哀哉!

陵兆既窆,将迁幽都,宵陈夙驾,元妃其徂。宫闱遏密,阶庭空虚。设祖布绋,告驾启涂。服翚褕狄,寄象容车。金路晻蔼,裳帐不舒。千乘动轸,六骥踌躇。铭旌树表,翣柳云敷。祁祁同轨,岌岌烝徒。孰不云怀,哀感万夫。宁神虞卜,安体玄庐。土房陶簋,齐制遂初。依行纪谥,声被八区。虽背明光,亦归皇姑。没而不朽,世德作谟。呜呼哀哉!

乃葬于峻阳陵。

5. 求 郑善果之母 文言文 翻译

郑善果的母亲,二十岁时就成为寡妇了。

品性贤淑聪慧,有贞节,博览史书典籍,精通治家治国的道理。每次郑善果升堂判案,他的母亲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屏障后面观察。

如果听到郑善果分析判决的合理,回来后就很高兴。如果听到郑善果做事不合情理,或者妄自发怒,她就回到住处,蒙上被子哭泣,整天不吃饭。

郑善果跪在床前,也不敢起来。她母亲才起身对他说:“我不是恼怒你,而是愧对你们家。

我做了你们郑家的媳妇,主持家务。像你的父亲,是个精忠勤勉的人,做官的时候清廉自律,从来不过问私事,以身徇国,向他那样死去,我也希望你要学习他那样的品格。

你从小就成了孤儿,我是个寡妇,只有慈爱没有威信,使得你不懂的礼仪训诫,怎么能不辜负忠臣的基业呢?你从小孩的时候就继承了你父亲的爵位,爵位高至方伯,难道是你自己挣来的吗?怎么能不仔细想想这事儿妄自发怒,心里只想着骄傲享乐,耽误了公事!”郑善果的母亲总是自己纺织,半夜才睡。郑善果说:“我开国封侯,做到三品官,俸禄也不少,母亲为什么还如此这样勤苦呢?”郑母回答说:“唉!你年纪已经大了,我以为你已经懂得了天下的道理,今天听到这句话,原来你还不懂。

至于国家大事,你有什么用?今天你的俸禄,原是皇上为了报答你的祖辈为国捐躯的。应当把俸禄用来供奉先人,供他们享用,妻子儿子怎么能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上自王后,下至大臣们的妻子,各有各的职责。

如果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就是骄纵,贪图安逸。我虽然不懂的礼节,但是怎么能败坏自己的名声呢?”。

断齑划粥是在哪里发生的?

世说新语》百度网盘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s://pan.baidu/s/1U9sPloBrZcsXDdnJZ4Wj7Q

?提取码:buf9

《世说新语》一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三十六篇

划粥断齑( huà zhōu duàn jī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 读书成语 。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汉代朱买臣家贫,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代李密,为人放牛,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其他书挂在牛角上。汉朝路温舒无书,把借来的《尚书》抄在自己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家贫无书,削竹片抄录《春秋》诵读。晋朝车胤,夜读无油灯,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书。晋朝孙敬,读书至夜深,不让自己打瞌睡,以绳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绳索便会将他拉醒(头悬梁);战国时苏秦游说秦国而不被重用,回家来遭到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的冷落,发誓钻研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之时,就用锥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后再读(锥刺股)。潜移默化,读书成癖,自觉吃苦,乐在其中。在县学读到孟子:“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筑墙)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心里豁然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2] 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

范仲淹(6张)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