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吗

2.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

3.介绍下清初名臣范文程

清朝范文程家族_清初范文程简介

清朝大臣范文程有哪些功劳?他为何如此受重视?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由无数个朝代更替组成的,而一个新的朝代代替一个已经残败不堪的朝代,必定伴随着许多有勇有谋的人才登上历史的舞台。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位人物——一位处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

科举制建立后,经过数百年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在明朝开始盛行,因此,在明朝时期,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都渴望通过科举制度中的考试来获得朝廷的看重,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范文程就是一位秀才,可是他却得不到明朝统治者的重用,因为身在明末时期的他,正好赶上了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明末年代,想通过考试来取得功与名,显然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选择投靠清初的势力,并且忠于清朝

身为一个人,身为一个明朝人,范文程选择了与明朝势力处在对立面的一条路,理所当然的,他被明朝上上下下的臣民当作叛国的奸臣,甚至很多人认为范文程是明末的第一汉奸。但“汉奸”这一身份,在清朝开国功臣这一身份面前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那么身为一个明代秀才的他,是如何立足于清朝,并且获得开国功臣这一“殊荣“,叱咤满清的呢?

一、清楚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朝末年的局势,我们都知道每个朝代不可避免的都会有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虽然朱元璋生平最痛恨官员贪污,所以在这方面严厉打击,但还是改变不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最严重的腐败现象官员滥用私权、化公为私,甚至从老百姓身上巧取豪夺!

在明朝末年,高级官员几乎完全掌握着下面官员的升迁奖惩,因此盛行的科举制度——无数寒窗苦读的救命稻草,也不能改变这些学子的命运了。范文程就是这些学子中的一个,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只考中了秀才,而且他身在一个属于科举贫瘠的地方,在那种需要用金钱来买官的环境下,想要踏入仕途实在是难上加难。从这时起,范文程就深深明白明朝已经不能成为自己的庇护所,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找到新的出路。

二、正确地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光有一个目标肯定是万万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自己在哪一方面有着比别人厉害的地方。

无疑,对于范文程来说,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只有一条路行得通——投靠满清,因此取得满清的信任以及重用就是范文程的目标,那么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范文程就必须知道满清在夺取的路上还缺少什么?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显而易见,明军早已不是骁勇善战、百战百胜的清军的对手,但渔猎民族出身的满清在文化方面,是比不过明朝的,即清军缺少一些能够为他们出谋划策的“有文化“的人。范文程虽然几次科举只达到了秀才的高度,但并不意味着范文程没有作为一名军师的潜质与能力,才智多谋的范文程果然很快就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注意。

三、为民为国,鞠躬尽瘁

清初,很多归降的汉人大多都被作为奴隶,而范文程长得高大威猛,又足智多谋,早已经被皇太极当作类似此职之亲信内臣来使用,经常被召入宫,与皇太极密议军国要事。虽然被很多人骂作为明朝的汉奸,但范文程并没有因此惩罚那些与自己作对的人,相反,他一直都在安抚民心。

当明朝的京师先后被李自成和清军夺取,每个人都无法适应这快速的变化,受苦的不仅是那些无辜的黎明百姓,明朝的忠臣遗老、投降于李自成的官吏、未来得及撤走的起义军,他们又该何去何从?皇太极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并且下令——勿杀无辜、勿夺钱财、勿焚庐舍,这才使偌大的北京城安定下来。

饱受战争的摧残,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疑,这是一个最需要人才的年代,而受过不公平待遇的范文程自然知道如何才能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寒窗苦读的学子登上政治或者军事的舞台。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通过办学校和进行考试选拔人才。而且范文程指出了清朝重满人轻汉人的缺点,提出治理天下的基础就是会用人,所以应该对参与考试的人没有种族上的歧视,满、蒙、汉族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参加,并且一视同仁

短短的几年里,通过考试等一系列公平的竞争,清朝选拔数量可观的人才,这其中,有很多青年。这些知识分子忠于清朝,大多数都成为许多衙门骨干力量,也是清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毫不夸张地说,范文程就是清初的一位救世主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吗

 范文程是清初四朝重臣,历经清太祖、清太宗、清世宗、清太祖四朝,为满族贡献颇丰,为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为清朝在中原的稳固统治作出贡献。

 万历二十五年,范文程在辽东地区出生,幼时聪颖好学,万历四十三年与自己的兄长范文考取沈阳县秀才。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范文程自觉无法收到明朝朝廷重用。于是于万历四十六年,在后金骑兵下抚顺的时候,与兄长范文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靠后金。因为范文程颇有谋略,所以后来经常跟随努尔哈赤出征,参与指挥谋划的事宜。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清太宗皇太极继位,这个时候的范文程还只是一味普通的文员,在皇太极的文馆任书房官,没有正式官衔。后来因为他随军出征的时候,静可出谋划策,动可冲锋陷阵,因为战功卓著,最后被授游击世职。

 范文程在天聪年间的时候,除了出谋划策之外,最大的功绩大约就是在劝降上面了。在皇太极率兵攻打大凌河之时,成功劝降大凌河城之西山的一台。

 天聪七年,反问陈奉皇太极命,拿着汗谕前去探查及劝降想要来归降的明将孔有德和耿仲明。此后范文程受到皇太极重用,成为朝中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官。

 皇太极建立大清,改元崇德后,将文馆改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亦称内三院,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一切文书祭礼都由他掌握,包括各部门奏疏,与外国往来书札,文武各官敕书并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官员祭文还有皇帝敕谕等等。范文程这才算是正式参与到国家大事中,他知恩图报,尽职尽责,先后上疏废除连坐法,更定部院官制。

 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诸王贝勒大臣议定,立皇太极之第九子福临为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理国政。在政治斗争如此严重,国家动荡之时,范文程却遭遇了一件让他十分羞耻的事情。那就是豫郡王多铎见范文程的妻子长的十分漂亮,于是起了别的心思。后来虽然成功解决了这件事情,范文程却一直忧心多铎此后会报复。

 顺治元年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针对这一件国家大事,范文程详细制定了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为日后清军成功入主中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清军发动总攻的时候,李自成农民军已经攻破北京。虽然农民军名字不好听,但是战斗力却不弱。多尔衮等人想到自己曾经三次攻打进逼明朝都城都未曾成功,如今李自成等率先入主北京,清军是否有必要继续前行呢?面对这样的 情况,范文程讲明了清军必能打败李自成农民军,获取大胜。经过范文程的一番分析,多尔衮才坚定了继续攻打明朝的决心。

 后来两军交战,多尔衮大胜,李自成败走,清军成功打开紫禁城大门,定都北京,实现了自努尔哈赤起的伟大宏愿。而这里面,绝对少不了范文程的作用。

 清朝入主北京的时候,北京因为战乱的原因,混乱不堪,百废待兴。范文程昼夜操劳,佐理国政,革除明季弊政,与民谋利,争取人心,开国定制而艰苦奋斗。清军能那么快在北京站稳脚跟,全是范文程殚精竭虑而来的结果。

 入主中原之后,多尔衮权利欲爆棚,朝廷内部纷争不断,范文程这个时候却选择辞官离去,遭到多尔衮记恨。经过一系列的革职复职,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亲政,范文程升官封爵,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顺治十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没多久范文程以病请辞。

 康熙五年,历经四朝的范文程最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康熙帝亲自为其撰写祭文,赐葬河北怀柔县红螺山,上谥号“文肃”。 ?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

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代。

范文程,字宪斗,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是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市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地方政治、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文程政治影响:

1、完善官制:虽然文馆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为内三院正式设立大学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实际上已被皇太极当作类似此职之亲信内臣来使用,经常被召入宫,与皇太极密议军国要事。因此,当初编汉军旗时,廷议首推范文程。

2、缓和局面: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因为多尔衮兄弟的错误十分生气,多尔衮等人虽然引咎自责,但并不心悦诚服,君、王、将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范文程为协调皇帝与诸王之间的紧张关系,立下一功。

介绍下清初名臣范文程

明亡清兴之际,有一位不容忽视的谋士,他是范仲淹后人,自幼饱读诗书,却投靠了后金,先后辅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又活跃于顺治、康熙两朝,堪称四朝元老。这就是饱受争议的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生于15年。范文程是范仲淹后人,其曾祖为正德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论家学渊源来看,范文程也绝对算是名门之后了。按史书记载,范文程天子聪颖,且勤学苦读,时常掌灯读书至深夜。这使得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奇才?。

在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时,努尔哈赤攻下抚顺,而范文程也就此归顺了后金。初降后金的范文程,被划入镶红旗,辅佐贝勒硕托。及至皇太极掌权时,开始设置文馆,招揽儒生到此入职。此时,范文程也逐渐受到了重用。

到天聪三年(1629年)时,范文程跟随皇太极征讨明朝。当时,皇太极攻下战略要地遵化,再次行军前,命范文程留守。足见范文程被重视的程度。在皇太极在大安口受阻时,范文程更是紧急筹措调集火炮,前往增援,帮助清军脱离了险境。

在范文程为清朝效命期间,有两件事最为关键,一是设计除掉了袁崇焕,二是献计多尔衮收降吴三桂,挥师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就前者而言,范文程用离间计诱使崇祯将袁崇焕凌迟,自毁长城,为清军扫除了一大障碍;就后者而言,范文程促使多尔衮果断出击,趁乱挥师入关,得以定鼎北京。

那么,身为汉人的范文程,为何会选择投降后金、忠于清朝呢?

在归附清朝(后金)的汉人中,范文程算是比较早的。当时,努尔哈赤虽然羽翼逐渐丰满,比起强大的明朝还是显得太过弱小。可是,范文程却偏偏投靠了努尔哈赤,并终其一生都忠于清朝。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范文程并非主动投靠努尔哈赤,而是被俘后才选择投降的。前文提到,后金天命三年时,努尔哈赤攻打抚顺,而此战中范文程被俘,随即投降。可以说,如果不是被俘,范文程最终会如何选择,还应该是个未知数。

在范文程被俘后,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挣扎。不过,由于此前他眼见明朝日渐腐朽,可谓江河日下。所以,范文程也算是在对明朝失去信心后,才转而辅佐努尔哈赤的。

在明清战争期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尤为重视汉人,一直极力拉拢那些读书人为自己出谋划策。从这一点来讲,范文程所受到的待遇,也真比在明朝优越太多。俗话讲,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范文程是一介书生,在受到礼遇和优待后,自然也就死心塌地了。

自投靠后金开始,直至清军入关,范文程可谓是屡立奇功。正因如此,史学界一直将范文程视为明清鼎革时期最为关键的谋士之一。

与许多被屠戮的功臣相比,范文程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到顺治朝时,范文程已经日渐老迈。可是,清朝并无告老还乡之先例,所以朝廷一再留范文程在朝为官。直道范文程实在难以上朝,顺治才恩准其卸任,但还是赐以太傅兼太子太师的荣誉,同时每天都命人赐药问诊,照顾范文程。

在清初的几位皇帝中,顺治帝与范文程的感情可谓最为深厚。范文程日渐老迈,难以入宫面圣,顺治便命画师为范文程绘制画像,以便可以不时观看,以解相思之苦。而到顺治驾崩后,范文程则伏地恸哭,以至于难以起身。

范文程不仅自己忠于清朝,还一再训诫儿子们为清朝尽忠:

?我老矣,恨未能以一死报列圣。汝当勉力官方,矢竭忠诚,以成我未竟之志。《内秘书大学士范文程肃公墓志铭》

到康熙五年(1666年)时,范文程病逝,享年七十。康熙帝得知范文程死讯后,亲自为其撰写了祭文,又派遣官员代为前去致祭,赐范文程谥号为?文肃?。及至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又恩准范文程入祀贤良祠。至此,范文程算是获得了无上荣耀。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各种史料里,从我们能见到的记载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 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的评价了。皇太极为招纳更多人才,千金买马骨,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英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