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简介_端午节的由来简介200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有诸多说法:

一、人物纪念说,主要有:1、纪念屈原说,最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也为了他的灵魂不在江里饿着,人们用粽叶包裹食物扔进江中,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端午的风俗还有划龙舟、戴香囊、系五彩绳、挂艾草、涂饮雄黄酒等。

2、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心怀家国,却被奸臣陷害,为自证清白自刎而死,在五月五日那天尸体被投入江中,因此有传言说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说,相传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由此传为神话,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二、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三、夏至说,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四、蓄兰沐浴说,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五、勾践操练水军说,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拿饭和雄黄酒洒入江中,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

关于端午的由来,如果从时间和史籍上考证,则首推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死后伍子胥建议其子夫差灭越国,可夫差不听后又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将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端午的主要习俗:赛龙舟、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扩展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中国网-端午节由来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