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典故_囫囵吞枣的主人公是谁?囫囵吞枣的故事和意思

2.寓言故事囫囵吞枣的主要内容

3.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4.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成语囫囵吞枣的故事

囫囵吞枣的故事_囫囵吞枣的故事原文

囫囵吞枣的意思: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整理:zhl201609

成语典故_囫囵吞枣的主人公是谁?囫囵吞枣的故事和意思

“囫囵吞枣”告诉我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应该充分消化后再去吸收,如果只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不仅不会有好处,还会对自己有害。同时做事时不要急躁匆忙,想着一步到位,而是用一种认真谨慎的态度去面对,在充分了解事物后再去接受它。

囫囵吞枣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教书的老先生,他教了很多学生。有一天,在课余时间,他的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这位老先生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告这些学生,对他们说道:“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害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原文:

囫囵吞枣出自《湛渊静语》,原文为: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日:“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日:“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寓言故事囫囵吞枣的主要内容

成语典故_囫囵吞枣的主人公是谁?囫囵吞枣的故事和意思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故事源自宋·圆悟禅师。

 成语出处和典故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故事介绍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寓言故事囫囵吞枣的主要内容是说一个人听说吃梨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却刚好相反。他便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伤牙与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原文及翻译译文如下:

原文: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愚笨的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我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于是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现在,囫囵吞枣是一个成语,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含贬义。例句如下:

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4、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5、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寓言是什么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的故事、动物或人物为载体,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递道德、哲理或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

寓言的目的是通过讲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向读者或听众传达一种道德、智慧或教训,帮助人们思考和理解崇高的品德、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成语囫囵吞枣的故事

成语囫囵吞枣出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具体出处是宋·圆悟克勤《碧岩录》。

在古代,有一个人听说吃枣子对身体健康有益,于是他开始每天吃大量的枣子。他并不去皮,也不清洗,直接把枣子整个吞下去。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并没有因为吃枣子而变得更加健康。

后来,这位朋友得知吃枣子最好的方法是先清洗,然后去皮,最后再吃枣肉。于是他开始按照正确的方法吃枣子,结果身体真的变得健康起来。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吃枣子不能囫囵吞枣,要讲究方法和卫生。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个成语。它告诉人们在学习或做事时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和效果。要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深层含义。否则就会像吃枣子一样,虽然吃了很多,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营养和效果。

囫囵吞枣造句:

1、他读书经常囫囵吞枣,不知道意思。

2、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细心一些。

3、我学习知识时从来不会囫囵吞枣,而是会认真理解。

4、他不理解老师的话,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

5、看电视剧不能囫囵吞枣,要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和背景。

6、他不愿去思考问题,只是囫囵吞枣地接受别人的观点。

7、我们要慢慢品味这本书,不能囫囵吞枣。

8、学习外语时,不能囫囵吞枣,要逐词逐句地理解。

9、他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了几眼报告,并没有仔细阅读。

10、你要认真理解每一个概念,不能囫囵吞枣。

11、对于新的知识,我们要深入理解,不能只是囫囵吞枣。

12、他对这个一无所知,只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了别人的建议。

13、你不能只是囫囵吞枣地完成作业,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14、他不愿花时间理解这个问题,只是囫囵吞枣地处理了一下。

15、虽然时间紧迫,但我们还是要仔细阅读每一份文件,不能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巖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有一次,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各种水果的好处。呆子听了很高兴,一下子买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

 正在他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一位医生路过,见他这种吃法,就对他说:“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虽然它对牙齿有好处,但你吃多了会伤脾的。”呆子一听,就不再吃梨,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吃枣子。医生又说:“红枣虽然对脾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听了医生这些话后,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我有办法了,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这样对牙齿有好处,又不会伤脾;而在吃红枣时,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进肚子里,这样可以不伤牙齿,又对脾有好处。”说完,就把红枣一个一个地扔进嘴里,囫囵地吞下去了。医生见此情景,忙说:“你这样把枣囫囵吞下去,肠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对脾也是没有好处的。”> 点评:不是放进嘴里就直接吞进去的,和猪八戒吃人参果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跟猪一样的人才会如此的做法吧?做个有脑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