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事档案管理管理办法

2.人事监督管理制度有哪些

3.人事制度的改革要点

4.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产生在什么年代

5.如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_

“干部”是一外来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干部”指在***和***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领导的苏维埃、边区、工农民主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国家机关,中国***组织、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949~1953年沿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此后,在学习苏联干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的干部制度。②1966年 5月~1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建国后17年的干部工作被否定,各项干部制度被废止,给干部管理造成了严重混乱。③16年10月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逐步完善的阶段。首先恢复建立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接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实行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干部管理制度。

人事档案管理管理办法

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形成符合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人事监督管理制度有哪些

法律主观:

人事档案管理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材料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转递制度;保卫保密制度;统计制度。(1)材料归档制度。新形成的档案材料应及时归档(2)检查核对制度。检查与核对是保证人事档案完整、安全的重要手段。检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人事档案材料本身进行检查,如查看有无霉烂,虫蛀等,也包括对人事档案保管的环境进行检查,如查看库房门窗是否完好,有无其他存放错误等。(4)转递制度。转递制度是关于档案转移投递的制度。档案的转递一般是由工作调动等原因引起的。

法律客观: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 干部人事档案分为正本和副本。 首次参加工作被录用或者聘用为本条例第六条所列人员的;由相应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机构以其入党、入团,录用、聘用,中学以来的学籍、奖惩和自传等材料为基础,建立档案正本,并且负责管理。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协管单位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建立副处级或者相当职务以上干部的干部人事档案副本,并且负责管理。副本由正本主要材料的复制件构成。正本有关材料和信息变更时,副本应当相应变更。 发现干部人事档案丢失或者损毁的,必须立即报告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并且全力查找或者补救。确实无法找到或者补救的,经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由负责管理档案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机构协调有关单位重新建立档案或者补充必要证明材料。

人事制度的改革要点

良好的人事制度包括:是关于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广义的人事制度包括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工资、、监督、退休与抚恤等各项具体制度。狭义的人事制度指国家公务人员的任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西方国家一般称为文官制度,中国古代称为官吏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为人事制度,又称干部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组织建设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指导统筹安排的原则,任人唯贤、合理使用、用其所长的原则。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人事管理机构,形成了吸收录用、调配任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派遣以及工资、退休退职等制度,制订了一些成文的人事法规,奠定了中国人事制度初步的基础。

②1966年5月~1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0年。各级人事管理机构被冲垮,人事管理十分混乱,人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16年10月以后,特别是1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人事管理机构得以恢复,人事管理工作逐渐正常,人事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开始改革,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按照十四大的精神,人事部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不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2000年以后,随着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正式开展,以及岗位管理的逐步实施,改革逐渐加速。

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并将日益规范。

改革已触及深层次的矛盾

1995年的郑州会议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序幕。2000年,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存在实际上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等弊端,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同年,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改革进行了部署。2002年,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近年来,人事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试行聘用制度的政策解释、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聘用合同范本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科研、卫生、高校、中小学、文化、广播、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行业体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都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稳步推进改革。

截止到2006年9月底,全国已推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51%,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9%。通过改革,逐步改变了按照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转换了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更加复杂,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

首先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比如,进人方面尚存在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出口政策不完善,出口不畅;人事监管方面也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其次,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急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同时,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再次,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情况看,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一些地方已超过80%;有的还处在试点阶段。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不平衡,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

最后,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需要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和财政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相配套。

制度建设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事业单位层次不一、类型多样、队伍庞大,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3.7万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66.4%,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2%,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3%。其人事制度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不难想象。因此,下一步改革将在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目前,人事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包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十几个配套文件在内的制度规定,逐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

在人员进口上,实行公开招聘。人事部已经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扩大选人视野,提高人员素质。

在人员管理上,推行岗位管理,包括规范岗位设置,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实行合同管理。

在人员出口上,完善退出机制。主要是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制度,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畅通人员出口,形成正常的人员退出机制。

在人事监管上,在事业单位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通过先行试点、全面推开、深化完善等改革过程,逐步实现改革的目标。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充分依靠群众,单位的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使整个改革平稳推进。

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突破口

聘用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这些制度目标需要通过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来实现。这也是院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明确规定。

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须不断扩大实行聘用合同制度单位和人员的比例,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各种形式的用人都要签订聘用合同,做到同工同酬、一视同仁。

积极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度的办法,实行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有条件的单位可积极探索用项目聘用、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搞活用人机制。对关键岗位、骨干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以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分阶段积极推进。

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聘用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员)、工勤人员都要实行岗位管理。

岗位设置是岗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顺利实施岗位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逐步打破职务终身制的前提和基础。科学设岗既是推行聘用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需要。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对制定岗位设置规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党中央、院批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将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

为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还在与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岗位设置管理的行业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岗位设置管理,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开展岗位设置工作,从本单位工作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优化岗位梯次结构,使岗位管理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

借鉴经验实现改革目标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的部署,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并积极促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重在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凝聚优秀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回顾几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坚持:

第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凝聚优秀人才,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专业化公共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应不同于企业。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既要区别于党政机关,也要区别于企业,必须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建立有别于机关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大,类型多,涉及的领域广。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改革。要紧密配合行业体制改革,及时跟进人事制度改革,把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结合起来。

第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做到积极稳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我们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稳妥,逐步深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产生在什么年代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2010年6月2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主持会议并讲话,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三是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和培训制度;四是加强干部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五是实行收入分配宏观管理,建立国家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六是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七是加快人事立法进程。 北京:创新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江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浙江:创新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

山东: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分量

湖南: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党政干部

如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干部考察中民主推荐和参加个别谈话的范围相对较小,缺乏同干部业务工作有联系的其他部门的沟通和访问;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察标准。

二是干部考察的形式比较单一,从考察内容上看,主观评价多,客观反映少;从考察时间上看,平时考察少,定期性考察多;从考察方法上看,传统的测评、座谈多,而个别走访考察、微服私访考察、追溯考察用得不够。

三是干部“下”的渠道不畅,因民主测评票数、年龄因素“下”的多,因不胜任或不适应者“下”得少。四是存在重使用轻管理问题,目前虽然干部选拔任用在公开化、民主化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干部监督管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具体到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方面如何加强日常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正在进行的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既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和重要平台,也是对深化改革的一次实际检验。这次换届要实现预期目标,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以运用成熟的改革举措为重点,务求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一、着眼于提高民主质量,着力在完善干部提名推荐方式上探索新办法

用人之源始于提名。做好提名推荐工作,对确保人选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从以往实践看,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换届人选提名推荐容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由于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相对固定,容易导致拉票者众、拉票者得利、不拉票吃亏的局面;其二,由于对所有参推人员的投票结果同比计票,没有充分考虑知情和关联因素,并据此确定考察人选,容易导致简单以票取人。为此,这次换届中,我省首次在换届人选提名推荐环节推出了结构化复式民主推荐这一改革举措,即以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随机问卷推荐+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推荐的方式,全额定向推荐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其中,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在《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人员范围内进行;随机问卷推荐,在部门副职中随机抽取部分人员进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推荐,在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进行。统计汇总时,对上述四种推荐形式所产生的推荐结果,分别按40:25:30:5的比例确定权重,合并计算推荐票的权重结果后,确定考察对象。这种提名推荐方式尽管在操作上增加了一些程序和工作量,但打破了单一依据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的局限,特别是从部门副职这一重要知情群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人员参加推荐,从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扩大了民主,增加了拉票难度,降低了拉票行为对推荐结果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了拉票行为,提高了民主推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因为参与范围扩大,主体增多,尤其是推荐结果增加了权重变量,有效地提高了民主推荐的科学性,为防止和克服简单以票取人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公信度。

二、着眼于考准考实干部的德,着力在改进干部信息集上探索新路径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强调以德为先,在新形势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干部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不满意,意见也往往集中在德的方面。但如何深入考察了解干部的德,一直是制约干部工作实践的难题之一。这次换届中,我省总结借鉴基层的探索实践,试行领导干部不良行为测评办法这一改革措施,即在民主测评票中列出干部队伍中可能存在不良行为的若干选项,让参加测评的干部群众以无记名方式对每名换届人选是否存在这些行为及程度进行评价,测评结果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性依据。实行这一办法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其一,有利于对干部在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中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特别是有利于了解掌握干部在关键时刻、对待个人利益问题上的现实表现,便于组织上深入了解干部的德;其二,有利于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真正把干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其三,为有问题的干部绘制了一个直观的不良行为图谱,进一步昭示了组织上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导向。此外,我们还探索试行了考察人选诚信记实办法,对干部的各类测评结果和相关个人信息建立档案,全面掌握、深入分析其诚信情况,同时探索试行电话访谈和民意调查办法,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印证广大干部群众对换届人选的认可度。  三、着眼于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着力在完善干部考察评价上取得新成效

考察识人难,是长期以来困扰干部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一直以来,干部考察大多取谈话了解、查阅档案等主要方式,手段单一、方法陈旧,难以全面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同时,由于定性考察多、量化考察少,特别是缺乏对人选个性的深入解读,考察材料往往千人一面,远看谁都像,近看不知谁,考察结果难以适应合理使用干部、科学调配班子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省在换届中探索试行了多功能测评办法和个性化考察评价办法。多功能测评,就是在对现任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时,在测评票中增设对被测评干部使用意向建议栏,设置提拔任职、留任现职、向外交流、降职免职等选项,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测评。这种做法,与其他考评方法相印证、相补充,有利于了解掌握测评人对被测评对象的真实意见,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个性化考察评价,就是在对换届拟提拔人选进行考察时,在全面了解其德、能、勤、绩、廉等现实表现的同时,用自我评述、心理学测试、谈话观察、个性特征测评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干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心理特质、行为习惯等个性特征的考察评价。在撰写考察材料时,尽可能用谈话人原汁原味的语言勾勒出考察对象的长短肥瘦,克服大而化之、格式化、脸谱化的评述,力求鲜活生动,务求看完考察材料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外,为全面了解干部的能力水平,我们还探索试行了专项领导能力测试办法,聘请专业的人才考试测评机构,取人机对话方式,重点了解掌握换届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的领导执行能力、事物洞察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战略制定能力等方面情况,形成综合性评估报告,作为甄选和配置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着眼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着力在严肃纪律上推出新举措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是换届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换届风气出问题,对换届工作的影响极坏,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杀伤力极大,对党的威信和形象破坏性极强。中央对严肃换届纪律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的纪律要求。我省坚决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针对换届期间不正之风可能易发多发的实际,特别是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传播谣言和搭车提拔等五种歪风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换届一开始就把正风肃纪牢牢抓在手上,以有效办法抓警示、过硬措施抓监督、严厉手段抓查处,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一是突出责任落实这个前提。抓换届纪律,关键在有人抓、层层抓。我省通过探索实行两诺等措施,切实做到以诺明责、以诺自律。一个是保纪承诺,明确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换届工作负总责。下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与上级党委签订换届保纪承诺书,对本地区换届风气作出承诺,保证认真履行职责,严肃换届纪律,换届期间本地风清气正,不发生重大违反换届纪律问题。一个是守纪承诺,要求所有参加民主推荐人员、有被推荐资格人员都要与各级组织部门签订换届守纪承诺书,保证严格遵守换届纪律,坚决抵制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违纪行为,强化对重点对象遵守换届纪律的责任约束。二是抓住终端检验这个关键。加强关键环节的监督掌控,是实现换届风清气正的重要保证。我省通过探索实施两测、一评等终端监测措施,强化对换届风气的综合评价,以测督行、以考问责。两测就是在换届工作启动前、考察人选产生后两个节点,分别开展换届纪律知晓率测评、考察人选守纪情况定向测评。一评就是在正式选举前,请代表、委员对本地换届风气总体情况进行测评,对很好和好所占比率达不到80%,经综合评定确为失责的,党委主要领导要调离现岗位,并视情况进行追责。三是用好严肃查处这个利器。保障换届风气,关键在于两手抓,一手抓防范,抓早、抓小、抓苗头;一手抓惩处,有举报即查、露头就要打、查实就处理。我省通过探索实行两报、四查等制度,以报防范、以查保障,切实发挥查处的震慑作用。两报,就是日零报告和重要问题直报制度。从换届启动至换届结束,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将当日受理的举报、发现的违纪行为以及异常异动情况,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没有上述情况的,也要实行零报告。县级组织部门遇到重大问题要向省委组织部直报,以便随时掌握情况,快速反应。四查,即组织部门会同纪检监察机关成立督导组进行重点督查,换届考核组配备专职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省委巡视组结合巡视任务进行巡视监督,聘请两代表一委员为义务监督员进行义务督查。通过取上述措施,我省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党委换届试点工作中取得了零信访的良好效果。截止目前,市、县两级也未发现违反换届纪律的问题。 (原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者为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