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_最后一头战象教案第一课时
1.跑进家来的松鼠主要内容是什么?
2.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学期在《回顾·拓展》中编排了两次“课外书屋”这个栏目,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围绕“人与动物”专题,选编了邓启耀的《老人与海鸥》、俄国作家斯克列比茨基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日本作家椋鸠十的《金色的脚印》四篇课文,在《回顾?拓展七》的“课外书屋”中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等书。
《孤岛野犬》一书获得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国际安徒生大奖国内奖。作者椋鸠十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被誉为日本动物小说的开山鼻祖。该书主要讲述了纳契、亚玛、阿卡三条野犬的故事(具体详见本书内容简介),语言朴实生动,主题鲜明易懂,但又决无说教,成功地塑造了三条野犬的动物形象。椋鸠十的作品,浅显易懂,不但能让读者得到许多动物的知识,受到良好道德品行的启发和教育,而且能从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中,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和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作家,理解他的作品。
动物小说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热点书籍,学生喜欢读,喜欢聊。基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班级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既能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又能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赏析评价能力,但是在阅读动物小说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认知片面、思维定势、情感单一等问题,需要指导。整本书阅读交流一般从“阅读策略、文学欣赏、认知提升”三个方面来考虑,本课主要运用预测、联结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打开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聚焦主要问题展开辩论,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与汇报,让每一位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聊书环境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结尾,发现作者在动物小说中的表达特点,感受动物形象,进行文学赏析。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生本,立足整体,将文本特征、阅读策略、文学欣赏、认知提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聊书”的话题,营造“聊书”氛围,促进“聊书”的增量!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讨论中提升,在整本书阅读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读的自主拟题,回顾交流,把握整本书的概况。
2.聚焦共性问题,运用预测与联结的阅读策略,展开交流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关注“故事的结尾”,引发深入思考,感受椋鸠十小说结尾意犹未尽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 分享与回顾
1. 联系教材,谈话导入
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带我们走进了人与动物的情感世界,《回顾·拓展七》“课外书屋”中推荐了许多本动物小说。最近,我们一起读了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这节课就来聊一聊这本书。
2. 重视预读,整体把握
(1)课前,同学们根据读书收获出了一些题。接下来,我们选几道有价值的题目一起来交流(课前选取学生读书单第一题中关于内容、环境、动物知识、情节等题目)。
(2)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只有对整本书的故事内容有整体了解和大致把握,才能准确地得出结论。
设计说明:该版块通过学生前置性阅读自主拟题的交流,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经验,分享课前阅读收获,激发学生的课堂交流兴趣,营造生本、民主、平等、宽松的聊书氛围;另一方面借助具有代表性和价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回顾,把握整本书的概况,同时还渗透抓住故事中动物主角、生活环境、主要情节等要素阅读动物小说的方法。
? 聚焦与讨论
1. 聚焦纳契,进行预测
(1)这三条野犬中,你最关注哪一条?(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平板电脑,进行现场投票。屏幕呈现投票即时统计图。)
(2)出示课前读书单第二题“最关注、最想探讨的问题”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核心问题),聚焦纳契的结局,快速浏览书P68-69页。
(3)重点阅读《王者之座》,发挥想象,进行预测:纳契被打败之后,命运究竟如何?结局还会怎样?
2. 选择分组,合作学习
(1)根据预测,进行归类。一类:“东山再起”;另一类:“走向衰亡”。学生举色卡进行选择(“东山再起”——蓝色,“走向衰亡”——**)。
(2)根据选择,调整座位,合作讨论。
合作学习要求:
1.重读:从书中查找依据或联系课外知识阐述理由,写关键词;
2.讨论:小组内讨论,商定1、2个最重要的理由;组间再交流;
3.汇报:派代表进行辩论,说明理由。
3. 重读书本,开展辩论
围绕纳契命运的发展,进行一场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找依据、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结,并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东山再起”的理由:顽强精神,永不言败;“走向衰亡”的理由:优胜劣汰,自然规律。)
4. 关注结尾,小结写法
椋鸠十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精彩的预测下去,写到纳契被打败后却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你们喜欢吗?
小结:椋鸠十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仿佛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感悟,真实意犹未尽,意味深长。
设计说明:该版块为本课的核心环节,基于学生阅读兴趣,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掌握学情,从学生的共性问题出发,聚焦最关注的内容与话题,充分尊重生本。重点运用预测与联结的阅读策略,通过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展开辩论等,感知动物形象,提高学生能力。在内容聚焦的同时,关注写法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结尾”,进行文学赏析。整个板块呈现以“聊”为主,设计“聊”的话题,留下“聊”的空间,营造“聊”氛围,促进“聊”的增量!让每一位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聊书环境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进而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习得方法,升华情感。
?思考与提升
1. 拓展迁移,回归整体
(1)默读书中另外两个故事的结尾,有什么发现?(出示《消失的野狗》和《岗丘的野狗》结尾部分)
(2)读了这两个故事的结尾,又引发了我们哪些新的思考,新的问题?
组内讨论:选择一个更具价值、更深入的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平板电脑,现场输入,提交主题研讨。屏幕呈现,随机浏览,细数最具价值的新问题:
人与动物怎样和谐相处?如何珍惜相互之间的信任?等等。
2. 课堂总结,引向课外
《孤岛野犬》这本书中的三个故事都以野犬为主要人物,环境相同,情节相似,写法也类似。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带给我们无穷的回味。这就是椋鸠十动物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希望同学们继续带着这些新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多的整本书阅读、思考、感悟和交流中……
设计说明:本版块自然承接上一环节,在关注“小说结尾”赏析上进行类比迁移,通过对比读,谈发现,再思考,更深入地感受椋鸠十动物小说结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魅力,体现整本书阅读要凸显“整”字的特点。同时,关联后两个故事,在统整三个故事之后,引发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写法上更为深入、更具价值的新思考、新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主题研讨平台,激发学生交流兴趣,即时保存课堂资源,为实现后续交流提供保障,做好铺垫。课堂尾声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又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充分体现从“课堂走向课外”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整体框架呈现为:课前预读出题,交流回顾——讨论共性问题,集体分享——再拟新的问题,促进思考。
四、教学反思
(一)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让学生多读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整本书阅读是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整本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
(二)认真落实小学语文教材的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学期在《回顾·拓展》中编排了两次“课外书屋”这个栏目,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围绕“人与动物”专题,选编了邓启耀的《老人与海鸥》、俄国作家斯克列比茨基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日本作家椋鸠十的《金色的脚印》四篇课文,在《回顾?拓展七》的“课外书屋”中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等。学生如何读好“课外书屋”中推荐的整本书,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指导落实。
(三)积极分享浙江实践研究的经验
为了指导学生读好整本书,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分会从2007年起开展了班级读书会的专题研究工作,成立了浙江省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研究共同体,建立了十一个区域式的班级读书会研究协作组、课题式协作组。全省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性研讨活动,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专题,激发了广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研究热情。在实践研究中,积累了一些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经验,如整本书阅读指导要突出“整”字,整本书阅读可以从“文学欣赏、阅读策略、认知提升”等方面进行指导,整本书阅读交流要创设“聊书”的环境,要在交流中分享、在讨论中提升等等。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和全国各地教师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推进整本书阅读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甑岛的深山中,一直住着野犬群。村民们经常不胜其扰。这些野犬的故事就是基于岛民们跟我讲述的事情创作而成。?——椋鸠十
《孤岛野犬》一书收录了《王者之座》、《消逝了的野狗》和《岗丘的野狗》三个不同的故事。
《王者之座》
原本被军队所饲养、训练的五十多条狼狗,因为军队撤退被遗弃在甑岛上,遭受当地野狗群的攻击。唯有最有力气、最聪明、最敏捷的纳契幸存了下来。纳契在身中剧毒、遭人袭击等种种险境中,凭借着强壮的体魄、丰富的经验以及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化险为夷,历经数场恶战,成为野狗群的领导者。几年来,纳契带领野狗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在一次与大野猪的交战中,纳契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一只年轻力壮且蓄谋已久的黑狗向纳契发起挑战。纳契被赶下“王者之座”。野狗群弃它而去,只留下受伤的纳契“坐在岩石上,用力抬起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从自己身边离去的野狗群……”
《消逝了的野狗》
?野犬亚玛中了两个青年人的圈套,眼看要被打。小贩三吉出钱买下亚玛,带回家驯养,结下深厚的友情。野性难驯的亚玛只忠于主人。有一天,它看见那个曾经想打自己的青年人,便差点将他咬。村民们为了安全想要杀亚玛。三吉多次努力解释都没用,只好想方设法赶亚玛回深山,但每次亚玛都找了回来。无奈之下,三吉开着船含泪将亚玛遗弃到下甑岛。两年后,三吉到下甑岛做生意,不幸被一群野狗包围。眼看性命难保时,从野狗群中走出一只高大凶猛的野狗王,原来就是亚玛。它长吼一声,带领所有的野狗消失在树林中。三吉呼唤亚玛,但“在黎明时分寂静的山林里,隐约只传来了回声……”
《岗丘的野狗》
松吉在地里干活,一只野狗每天都在旁边望着他。一个月后,松吉赢得了野狗的信任,把它带回家中,并取名为“阿卡”。不久,村里的鸡和兔接二连三地失踪,人们怀疑是阿卡所为,村公所一致要求松吉将阿卡杀。松吉试图驱赶阿卡回深林,但阿卡每晚都回来。松吉被迫将涂有剧毒药的鸡肉扔向阿卡,阿卡中毒后跑向树林,生未卜。一年后,松吉再遇阿卡,然而当松吉靠近阿卡时,它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像海一样宽广的寂寞,嗡地一下,涌满了松吉的心胸……”
跑进家来的松鼠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你有什么感受呢,在其中你收获到了什么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一)一、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x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x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二)一、新课标强调读书与背诵
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强调读书与背诵。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读书与背诵。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这是新课标里关于阅读评价的建议。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诵读兴趣,让语文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尺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重视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规定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这一板块的重视。
1.增加有关“识字、写字”的两个字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x个左右,”“x个左右会写”这个要求不变,但“会写”的字在各学段的数字有变化。概括地讲,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量减少,第一学段减少x个,第二学段减少x个,第三学段则增加x个。
2.调整识字量。新课标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标建议,在低年级阶段“先认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x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在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当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3.对识字教学的认识有变化。
在课标(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提法。
4. 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在课标(实验稿)里,仅是第一学段有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而新课标里每一学段都有这一条。对x到x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x到x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x到x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x到x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x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5. 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详尽,尤其是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对考察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在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的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还提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强调“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新课标固然美好,但实施才是关键。我们只有本着新课标的理念和宗旨,坚定不移地走课改道路,语文教育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三)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便写下学习心得,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然后再写下心得体会,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应不断总结反思,并和有经验的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四)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x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最后,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五)x月x日上午,我们x所学校所有语文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省教科所专家x老师为我们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十年的时间了,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再次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落实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心得体会2022(六)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跑进家来的松鼠》主要写了一只松鼠跑进作者家里,把方糖、面包皮等食物叼到大柜顶上作为冬粮;一个早晨把作者一家采来的一篮子蘑菇全都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
《跑进家来的松鼠》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课文和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作者为俄罗斯的斯克列比茨基,译者韦苇。
文章举了三个松鼠的例子,从而表现出全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赞扬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1—11自然段:松鼠叼走方糖等食物,贮藏在妈妈的帽子下。(贮存冬粮)
12—15自然段:松鼠晾干蘑菇,挂在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和油画上面。 (晾晒蘑菇)
16—20自然段:松鼠在烟囱里为自己垫窝,用了手套和奶奶的头巾。(垫窝过冬)
提起“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也许老师们都已耳熟能详,的确这也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第一轮课改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性问题的时候,崔峦老师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门明确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阅读教学体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时至今日,到了第一轮课改总结的阶段,到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依然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优秀代表的阅读课堂教学被专家评价为低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处于调整期的今天,阅读教学要走正确、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再度思考,笔者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起点﹑精简环节﹑教后反思”四方面探索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并付之实践:
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么”,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从年段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观《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也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如课标对低年段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而对词句及课文内容只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段老师由于对年段目标的模糊而走进了目标定位的误区,教学时识字阅读“楚河汉界”,10分钟以复习形式集中处理识字,剩余时间完全进行没有任何识字学词任务的内容分析,仿佛整节课的精彩要在这大半节阅读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现,殊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既是错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视了年段目标的坚持和落实,低段阅读教学的高段化倾向,使低段阅读教学课堂耗时低效.
还是识字教学,低年级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要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的精确记忆,但我们的老师却花大力气,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记﹐要求写的字却没指导写好,这种做法就是错位.
又比如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老师,把识字、写字放在“读中感悟”教学环节,展开春、夏、秋、冬四段阅读,在各段学习中分别进行“汇、挡、刮、献”四个字的认读和书写指导,这样安排,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实用的课堂学习,但这不应是中年段的学习要求,我们说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个年段的老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目标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都将会是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直接症结.
(二)从主题单元目标确定“教什么”.人教版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呈现的第一部分内容便是导语(导读),导语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师关注不够.细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的就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读写训练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备好、把握好单元中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导语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有了导语的指引,那么我们无论备《小嘠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备《临前的严监生》,还是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的教学都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为拓展延伸或者读写结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描写人物方法学以致用,这些都是要落实的目标.以梁老师执教的《临前的严监生》为例,梁老师反复强调抓住关键词“两个手指头、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茎灯草、摇了两三摇”来体会严监生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处不在渗透着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课终,严监生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描写方法也就了然于胸,那么这课的目标,梁老师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三)从课文特点确定“教什么”.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到每篇课文应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确定本课三个语文能力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这既是高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是单元目标,同时也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适合培养速读能力.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又是主题单元训练项目,更是因为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能力,进行读写结合.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学设计也就重点突出了.刘亚雄老师在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环节是设计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细节描写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同时在品读过程中也给学生渗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内心想法,进行写话训练.这是抓住细节想象而进行的一次写的训练.假若延伸到第二课时的设计,以学习用细节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习课文设计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那么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又是“言”、“意”结合的过程,这样整课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得到保证.
二、了解学情,找准“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中,崔峦老师曾这样评价参赛老师的课:阅读教学找不到起点,抓不住重点.孩子通过读,已经了解和理解的,已经会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地问孩子的这种情况相当严重.不少的课,通过实际考查,孩子开课时的理解、孩子学完这篇课文课后的理解几乎一样,这样的课就是做无用功,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课堂,这也正是我们不少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起点在哪?笼统地说,是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即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找准教学起点,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针对学生实际,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进而因文制宜、以学定教.
(一)有效预习,了解学情.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道理,老师是懂的,预习,老师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都会布置的,但预习也许只流于形式,无非就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音形义,加之课前缺少对对预习情况检查,预习实效难以保证,那么预习对阅读教学产生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效预习,笔者认为必做四步:一是读文,读中自学生字新词,读中了解大意,读中理清思路,读中把握重点,学着概括主要内容.二是批注,如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己的喜欢的句子,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给要理解的词语注释.三是质疑,预习过程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检查,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必要检查,通过检查了解,我们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那么教学起点在哪儿?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二)以疑导学,实效阅读.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学习的开始.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就是以疑开篇,抓准了教学起点,从而做到以学定教的.陈老师的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问学生“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提出了5个与理解有关的问题.这时陈老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理出了一个普遍的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
陈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文本,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解读文本上的疑难,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更是为教学提供方向,而不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而质疑.
三、问题整合,解决“怎样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在大力呼吁阅读教学要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今天,专家们常讲到的观点.如果说“教什么”是解决目标问题、方向问题的话,那么“怎么教”就是解决设计技巧的问题了.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前者是内容,很重要,后者是形式,同样不容忽视.
纵观当前教师的阅读教学,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细碎的提问,学生频繁的回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崔峦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逐段分析,整合处理活.”这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就是整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问题设计的整合,即提的问题要大,是学生感兴趣的,体现语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要读全文来思考的,都要从整篇文章中找答案的,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提问才能把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实效.
(一)围绕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设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和”直奔中心,设计这样的提问:(1)什么叫“将相和”?(2)“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各指谁?(3)既然是“和”,说明他们有一段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这样就能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了.
(二)在学生理解关键处设问.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可以走“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高效整合设计之路,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都是学生理解的关键处,抓住了关键,就能引发学生对父亲不眠不休进行36小时的艰苦挖掘的思考与理解,就能引发学生对儿子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个小时的思考与理解.那么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也就水到渠成.这种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是一种高效的整合.
(三)捕捉学生通读文本感受最深点设问.如教学《乌塔》一课,可以以整体把握,板块推进的方式来设计,先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以“震惊”一词带出初读后的感受,再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特别让你震惊?接着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最后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整节课,老师以“震惊”为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明晰,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肢解文本内容.
四、教后反思,扬长避短,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有效的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学实效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在任务繁杂的当前,又有多少教师能在课后静下心来想想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更有多少教师能把这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写下来加以分析?恐怕少之又少!这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提高之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即备课)、课中实施、课后总结(即反思)三大部分的.即便作为教者,我们有了明确的年段目标意识,有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本领,也就是说,课前,我们可以有一份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案,但是我们不敢说,拿着这个教案就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这其中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或许是学生课堂生成与预设产生了冲突,又或许是教者自身对设计的实施水平出现偏差等等.
(一)反思成功.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后,她在反思中谈到这节课带给自己的欣慰和遗憾,欣慰的是备课时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现,遗憾的是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没有开放学生学习空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展示的关注,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感悟与运用.我认为,无论成功还是不足,通过反思所留下的启示都是有益的,都是对课堂教学实效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我们知道,高年段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主题,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后,这位老师能从教学理念这个角度总结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做到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文本,语文课堂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即教学每个环节,导入依据文本,教学过程紧紧抓住文本,拓展延伸同样立足文本.二是立足生本,即重难点的定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着力.三是立足根本,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教学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其次能从教学策略这角度作经验小结,如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动作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引导学生在这些动作词语前面加个“为什么”,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通过想象画面、比较朗读,升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体现,都是日后有效处理高年段阅读教学可积累的宝贵经验.
(二)反思失败.经验除了来源于成功的反思,同时也会来源于失败的思考,尽管一节课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不一样,甚至更多时候成功会占大比例,正如这位教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但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最终能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理念出发对自己的课进行中肯的批判,为自己讲得多,牵得紧,过于强势,教学霸权,扼杀学生个性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做法而反思.能从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出发去反思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忽略而导致的目标不到位,那么记录下来的这些遗憾,同样是成为指导以后备课和授课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多得的经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简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做到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找准教学起点,做到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教学过程做到精简环节,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做好教后反思,相信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