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说课稿ppt_余弦定理说课稿
1.《正弦定理》说课稿
2.怀化溆浦小学数学考编考什么阶段内容?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正弦定理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正弦定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同时在必修4 ,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内容。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解三角形,几何计算等后续知识的基础,而且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 依据教材的上述地位和作用,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②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体验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②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使其主动参与双边交流活动。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中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破上述重难点,我将用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教学环境。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主要用启导法、感性体验法、多媒体教学。
2、学法指导
学情调动:学生在初中已获得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初步知识,正因如此学生在心理上会提出如何解决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疑问。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再通过对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观察归纳、演练巩固,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便于学生动手练习,我把本节课的例题、课堂练习制作成一张习题纸,课前发给学生。
下面我讲解如何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过程
三、 总结分析: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性质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 一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性质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 二引导学生通过同化,顺应掌握新概念。
三设法走出“性质概念一带而过,演习作业铺天盖地”的误区,促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走进“重视探究、重视交流、重视过程” 的新天地。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贯彻教师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体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原则。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设计意图:我的板书设计的指导原则:简明直观,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板书教学重点放在黑板的正中间,为了能加深学生对正弦定理以及其应用的认识,把例题放在中间,以期全班同学都能看得到。
谢谢!
正弦定理说课稿2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猜想—推理—证明(15分钟)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提问: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注意: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总结——应用(3分钟)
1、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四)讲解例题(8分钟)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
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五)课堂练习(8分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3分钟)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2、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五、教学反思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正弦定理说课稿3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县xx中学数学教师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正弦定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我的设计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
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ABC改为角钝角⊿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00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希望21世纪的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研究出一个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来,到那时我也就成了数学家的老师了。当然,老师的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就要看大家的了。
通过本段内容的讲解,渗透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对学生不仅有数学美得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四)强化理解,简单应用
下面请大家看我们的教材2—3页到例题1上边,并自学解三角形定义。
让学生看看书,放慢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刚才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以减少掉队的同学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觉得它有什么应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我们先小试牛刀,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7:(教材例题1)⊿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题简单,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底下练习本上完成,同学可以小声音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评)
充分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由于本题是唯一解,为将来学生感悟什么情况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创造条件。
强化练习
让全体同学限时完成教材4页练习第一题,找两位同学上黑板。
问题8:(教材例题2)在⊿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例题2较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有两种可能,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例题1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为什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探究与发现教材8页得内容:《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五)小结归纳,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应用。
4、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回顾和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教材10页习题1、1A组第1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10页B组第1题,体会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证明:设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是R,则a=2RsinA,b=2RsinB, c=2RsinC。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贯彻。
《正弦定理》说课稿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1.数的认识
⑴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数位和数级的顺序、名称及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比较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⑵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⑶有理数的意义、大小。
⑷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数的运算与性质
⑴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算理。
⑵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的性质。
⑶比和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比例的有关问题。
⑷常见的数量关系。
⑸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⑹整除、约数、倍数的定义,用定义证明整除问题。
⑺带余除法的意义、带余除法表达式。
⑻奇数、偶数的定义和性质,奇偶分析法。
⑼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⑽因数(约数)、倍数、质数(素数)、合数、质因数、公因数(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其应用。
3.常见的量
⑴常用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面积单位以及体积与容积单位。
⑵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4.代数式与方程
⑴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
⑵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整式,整式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
⑶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
⑷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⑸等式的性质;方程、方程的解。
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5.不等式
⑴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简单应用。
⑶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等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⑷基本不等式:
6.集合
⑴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含义、运算;用韦恩图表示简单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⑷区间及其表示方法。
7.函数
⑴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反函数,求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⑵常量、变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⑶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和周期性;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
⑷复合函数的概念,将复合函数分解成几个简单函数。
⑸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运算及性质;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
⑹初等函数的概念;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⑺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等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以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扩展资料: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学科面试注意事项:
一、忌撰写时间过长、内容过细
我们需要认真撰写备课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备时间都用在“写”上,我们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去梳理所写内容,否则,在说的过程中会因不熟悉内容而造成表述不流畅的问题。其次,在撰写时内容不要过于详细,过于详细的说课稿会在说的过程中产生依赖性,最终将脱稿“说课”变为照稿“读课”。
二、忌口头禅过多
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过多的口头禅,例如“嗯”、“啊”等一些语气词,“对吧”、“是吧”、“所以”等一些固定词语多次出现在说的过程中,这些口头禅都会将整体的说课效果拉低,防止这种弊病的方式就是减慢自己的语言速度,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课流程中,而不是考官的反应中,同时在上考场前深呼吸,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三、忌无肢体语言
说课的自然不仅体现在口头语言上,自然的肢体语言同样不可或缺,在说的过程中最忌双手捧着备课稿、一动不动的站在某处,所以说课时一手拿稿,结合着所说内容适时的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当然,过犹不及,不能没有肢体语言也不能有过于繁琐的肢体语言,比如多次的做一个动作,或者频繁的在讲台来回走动。
四、忌无原因阐释
说课的又一大特点是,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还要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因此从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开始就要注意对每一个环节设计依据进行说明,说课与试讲不同,它的受众群体是同行,所以原因的阐释,是要让考官看到你的教学理念、设计依据以及所能达成的教学效果。
怀化溆浦小学数学考编考什么阶段内容?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正弦定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弦定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同时在必修4,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内容。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解三角形,几何计算等后续知识的基础,而且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依据教材的上述地位和作用,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②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体验用特殊到一般的 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②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使其主动参与双边交流活动。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学习态度。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中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破上述重难点,我将用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教学环境。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主要用启导法、感性体验法、多媒体教学。
2、学法指导
学情调动:学生在初中已获得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初步知识,正因如此学生在心理上会提出如何解决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疑问。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再通过对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观察归纳、演练巩固,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便于学生动手练习,我把本节课的例题、课堂练习制作成一张习题纸,课前发给学生。
下面我讲解如何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引出课题
引出新知
归纳方法
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
四、 总结分析: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性质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因此我在 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一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性质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二引导学生通过同化,顺应掌握新概念。
三设法走出“性质概念一带而过,演习作业铺天盖地”的误区,促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走进“重视探究、重视交流、重视过程”的新天地。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贯彻教师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体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原则。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 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设计意图:我的板书设计的指导原则:简明直观,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板书教学重点放在黑板的正中间,为了能加深学生对正弦定理以及其应用的认识,把例题放在中间,以期全班同学都能看得到。
谢谢!
《正弦定理》说课稿2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 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 思想,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 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猜想—推理—证明(15分钟)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提问: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注意: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
(三) 总结--应用(3分钟)
1、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四)讲解例题(8分钟)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
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五)课堂练习(8分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 小结反思(3分钟)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2、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 思想。
3、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五、教学反思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正弦定理》说课稿3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学生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 :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求学 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 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 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
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 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正弦定理》说课稿4尊敬的各位 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 x x县 x x中学数学教师fwsi,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正弦定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我的设计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 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 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 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 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 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 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 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sinB=,sinC=,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ABC改为角钝角⊿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证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节余弦定理的证明中还要用,因此务必启发学生用向量法完成证明。)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 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 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00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希望21世纪的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研究出一个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来,到那时我也就成了数学家的老师了。当然,老师的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就要看大家的了。
通过本段内容的讲解,渗透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对学生不仅有数学美得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四)强化理解,简单应用
下面请大家看我们的教材2-3页到例题1上边,并自学解三角形定义。
让学生看看书,放慢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刚才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以减少掉队的同学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觉得它有什么应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决那些问题呢?我们先小试牛刀,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7:(教材例题1)⊿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题简单,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底下练习本上完成,同学可以小声音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评)
充分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由于本题是唯一解,为将来学生感悟什么情况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创造条件。
强化练习
让全体同学限时完成教材4页练习第一题,找两位同学上黑板。
问题8:(教材例题2)在⊿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例题2较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有两种可能,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例题1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为什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探究与发现教材8页得内容:《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五) 小结归纳,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应用
4、涉及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
师生共同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 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回顾和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教材10页习题1、1A组第1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10页B组第1题,体会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证明:设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是R,则a=2RsinA,b=2RsinB,c=2RsinC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贯彻。
(七)板书设计:(略)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1.数的认识
⑴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数位和数级的顺序、名称及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比较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⑵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⑶有理数的意义、大小。
⑷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数的运算与性质
⑴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算理。
⑵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的性质。
⑶比和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比例的有关问题。
⑷常见的数量关系。
⑸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⑹整除、约数、倍数的定义,用定义证明整除问题。
⑺带余除法的意义、带余除法表达式。
⑻奇数、偶数的定义和性质,奇偶分析法。
⑼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⑽因数(约数)、倍数、质数(素数)、合数、质因数、公因数(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其应用。
3.常见的量
⑴常用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面积单位以及体积与容积单位。
⑵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4.代数式与方程
⑴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
⑵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整式,整式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
⑶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
⑷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⑸等式的性质;方程、方程的解。
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5.不等式
⑴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简单应用。
⑶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等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⑷基本不等式:
6.集合
⑴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含义、运算;用韦恩图表示简单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⑷区间及其表示方法。
7.函数
⑴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反函数,求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⑵常量、变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⑶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和周期性;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
⑷复合函数的概念,将复合函数分解成几个简单函数。
⑸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运算及性质;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
⑹初等函数的概念;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⑺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等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以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扩展资料:
教师招聘小学数学学科面试注意事项:
一、忌撰写时间过长、内容过细
我们需要认真撰写备课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备时间都用在“写”上,我们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去梳理所写内容,否则,在说的过程中会因不熟悉内容而造成表述不流畅的问题。其次,在撰写时内容不要过于详细,过于详细的说课稿会在说的过程中产生依赖性,最终将脱稿“说课”变为照稿“读课”。
二、忌口头禅过多
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过多的口头禅,例如“嗯”、“啊”等一些语气词,“对吧”、“是吧”、“所以”等一些固定词语多次出现在说的过程中,这些口头禅都会将整体的说课效果拉低,防止这种弊病的方式就是减慢自己的语言速度,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课流程中,而不是考官的反应中,同时在上考场前深呼吸,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三、忌无肢体语言
说课的自然不仅体现在口头语言上,自然的肢体语言同样不可或缺,在说的过程中最忌双手捧着备课稿、一动不动的站在某处,所以说课时一手拿稿,结合着所说内容适时的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当然,过犹不及,不能没有肢体语言也不能有过于繁琐的肢体语言,比如多次的做一个动作,或者频繁的在讲台来回走动。
四、忌无原因阐释
说课的又一大特点是,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还要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因此从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开始就要注意对每一个环节设计依据进行说明,说课与试讲不同,它的受众群体是同行,所以原因的阐释,是要让考官看到你的教学理念、设计依据以及所能达成的教学效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