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的由来_范文正公后代
1.范仲淹名字的来历
2.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出自于哪里
3.范文正公是什么样的人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
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扩展资料:
《苏轼私识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出自《范文正公文集叙》。《范文正公文集叙》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时作者自翰林学士改任杭州知州,即将离开都城汴京。
范仲淹是北宋之初的政治家,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气格到参与政治改革和巩固边防的事功,都是为后世人所景范的。生于同时代而稍晚的作者,也如是景慕范仲淹的精神品格。这篇文章是应范仲淹之子为范文集所写的序。
1057年,从四川第一次来到首都的苏轼中了进士,但是此时范仲淹已去世,苏轼读了范仲淹的碑文,热泪长流,后来他在《苏轼私识范仲淹》一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意思是说:他知道范仲淹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没有遇到范仲淹,确实是苏轼人生的巨大损失,他俩是同一类真性情之人,可惜范仲淹已逝,没法推荐苏轼。
百度百科——苏轼私识范仲淹
百度百科——范文正公文集叙
范仲淹名字的来历
范仲淹个人资料
中文名:范仲淹
别名:字希文、朱说、范履霜、范文正公
谥号:文正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北宋
所处时代:北宋时期
出生地: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
出生时间:公元989年8月29日 逝世时间:公元052年5月20日
职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职位:参知政事、徐州知州、兵部尚书
爵位:楚国公
成就: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9日-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0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四年(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生平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0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 *** 知政事,出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生平评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范仲淹简介,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范仲淹简介,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4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2006年,,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出自于哪里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文正公是什么样的人
范文正曾经实施“义田”制度帮助穷人,还写了篇文章,所以被认为是乐善好施的。宋仁宗时,范仲淹首创义田,并且亲自订立十三条规矩,其后子孙又陆续增订。范仲淹与其兄范仲温“议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宋理宗时,范氏宗族有吴县“义庄田八百九十七亩”,长洲县“义庄田二千二百七十一亩三角”。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
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一。从27岁步入仕途至64岁溘然长逝,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心系朝廷,忧国忧民,无时或已。一篇360余字的《岳阳楼记》震古铄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颂至今。而这种民胞物与的襟怀,正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
自从成为朝廷命官,范仲淹便心忧天下,以身许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但是,人心叵测,仕途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唯独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虽三次被贬出朝,但他无怨无悔,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光荣)。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从此未再回到朝廷。
即使受尽屈辱,范仲淹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十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都不放在心上,有诗云:“三出专城(地方长官称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足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宋代官员每至一处履新,照例都要上谢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范仲淹在饶州上谢表时说:“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之方;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节。”意思是说,当了地方长官,就要政简刑清,安邦利民;如在朝为官,要竭尽忠直之节。在润州时表示要“竭诚以报国,弗钳口以安身。”只要有利于社稷,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不会钳口结舌,缄默不言。知邓州时,他上谢表称:“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以救民疾、分国忧为己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范仲淹却是“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只要有一点欢乐,他都愿与天下人共之。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如此嵚崎磊落的精神境界,的确难能可贵!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是心在朝廷,情系百姓。明道年间,江淮、京东发生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赈济,仁宗不理,他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这才命他安抚江淮。他开仓赈灾,蠲免茶盐税,禁民*祀,并将百姓所食乌昧草带回京师,请仁宗传示六宫,以戒侈心。任参知政事时,将那些庸才宵小从官员登记簿上一笔勾销,大臣富弼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硬是把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悉数罢黜。他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泽被一方。他在知苏州时遇暴雨成灾,千里沃野顿时成了水乡泽国,为疏浚河道,范仲淹多次跋涉于泥泞水潦之中;知开封府时搏击豪强,整顿吏治,京城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歌谣;饶州产茶,那里的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鸟衔茶,负担沉重,仲淹任饶州知州后即奏免了这项弊政;庆历六年(1046年)仲淹知邓州(今属河南)时当地亢旱不雨,58岁的他亲率百姓凿井浇田,居然使这一年五谷丰登,家饶人足。他在所至州郡栽培桃李,陶铸人材,兴庠序,葺州学,处处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耆宿名儒,皆出其门下,范仲淹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家!
即使在一些小事情上,仲淹也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他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时,一下属死于任上,家中贫窭,无力归葬,仲淹不但捐俸雇船运送灵柩,而且写诗给所经关津:“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关津果然给予了关照。他在苏州时买一宅基地,风水先生占卜此地当世出卿相,仲淹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为府学。他乐善好施,回苏州省亲,把3000匹绢悉数散与亲朋故旧,并置田数千亩为义庄,以赡养亲族中的穷人。而他贵为大臣,非宴客不食肉,妻子则荆钗布裙,儿媳有一顶绫罗做的帐帷,仲淹以为过于奢侈,不准带回家。此类事例甚多,足见解衣推食、济困扶危是他的一贯品格。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有惠政及民,在饶州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他从邓州调任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道请留,朝廷特准他留任。后调往杭州,邓州百姓在他创建的花洲书院建生祠祀之。及“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如此受百姓爱戴,真不多见!范仲淹的忧乐观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范文正公指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
扩展资料
范仲淹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
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
范仲淹词作存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百度百科-范仲淹 (北宋名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