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随笔散文

2.甜甜的枣花馍散文随笔

3.中秋那轮月散文随笔

4.明月待何人散文随笔

5.中秋浅忆随笔散文

中秋随笔作文_中秋随笔

一说起中秋,人们首先会想到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可惜今晚只是淅淅沥沥的雨夜,心中难免有些许遗憾。古人总是以月亮寄托思念之情,如脍炙人口的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我更喜欢苏轼《中秋月》中的一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是啊!明年中秋我会在何处观赏月亮呢??

 中秋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正值三秋之半,始于唐朝,盛于宋朝。中秋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和喝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人们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员,为寄托思念亲人和故乡之情?

 关于月亮和中秋,我突然想到了嫦娥奔月,一轮明月上飞舞着嫦娥的身影,裙带飘飞,身形婀娜,让世人不免艳羡。这终究只是是美丽的传说,人还是要回到现实,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

 临近黄昏时,我按时出来跑步,三环路旁的小树林里有些昏暗,红色的小道上有些泥土,一个年轻小伙在天梯上倒吊锻炼,我忍不住叫出一声:厉害。这时,母亲的电话来了,说大家都在等我吃饭。我抬起手看了下时间,已经七点十多分了,我赶紧往回跑。一路上我戴着大耳机,耳机里播放着“365读书”的音频,因为朗读者选读的文字都是有深度的文字,所以我几乎把所有音频都缓存到手机上了?

 回到出租屋后,我马不停蹄的就骑着自行车去了母亲那里。我租住的小屋和母亲所租住的地方相距不过两三公里,几分钟我就到了。母亲以前多次叫我搬去和他们一起住,可是我喜欢晚睡,也喜欢独处,所以不愿意?

 到楼下后,天空下起了绵绵小雨。我担心自行车被偷,于是搬上了三楼。推开门,哥哥正坐在电脑前,我把耳机摘下放到一旁,去里屋看到父亲正躺在手机,母亲坐在一张椅子上。母亲见我来了,马上摆好碗筷。桌上的有一大盆鱼和一大盆猪肉炒木耳,母亲知道我从小就不吃肥肉,所以每次都会买相对瘦一些的肉?

 母亲先递给我一盒月饼,跑完步后的我肚子有些饿了,接过就吃了起来。父亲、母亲、哥哥和我,四人围着一张小桌子坐了下来,我开始动筷子,尝了尝母亲做的鱼,味道比我做的好吃多了。我做鱼也只是用调料包,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开始,然后开始猛煮,我就怕鱼肉没熟。结果每次鱼肉都很老,而且都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不过我这人不讲究,也不挑食,一样吃的津津有味?

 母亲饭桌上叫我去帮一个亲戚,我说不帮熟人。母亲接着又说,那里有女生,可以耍朋友,听完,我在心里苦笑一声。我回道:“找女朋友不是哪里有女的就能找到的,要看自己的性格是否外向,是否会为人处世……”其实我想说的有很多,比如三观是否相同,性情是否合得来?我真的不想随便找个女人就结婚了?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前几年我只是想多耍几年,不愿过早的被婚姻束缚。再者,我的内心其实把爱情看得很淡,早年我曾跟母亲说过自己这辈子都不结婚的傻话。并不是我的取向有问题,我只是不愿意到了年龄为了成一个家而结婚?

 结婚的意义何在?不就是因为爱情吗?爱情是什么?是打情骂俏,还是暗送秋波?都不是,它是人在思想情感上的一种甜蜜享受,是双方心灵上的呼应。试想一下,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情侣,而后再到夫妻,这是一个成为亲人的过程。除了彼此托付终身外,它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和信任。我相信,能走进婚姻殿堂的人都是彼此认可对方的?

 母亲又说:“二娃,你年底都二十八了。”我闷头吃饭,一言不发。我不愿意解释,如果不是真心喜欢一个人,我宁愿不结婚。我的爱情观是宁缺毋滥。我还是坚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毕竟不是你的东西终究不会是你的。人应该现实一点,切勿幼稚,切勿随心?

 吃完饭,父亲母亲玩着手机,在家族微信群里聊天抢红包。母亲不时喊道:“宋骏二娃,快抢红包。”我几次的运气都不错,都能抢到一块多钱。群里的气氛有些活跃,我发了几个小红包后便不再发言。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在群里聊天,几乎所有的微信群我都是开启的免打扰模式。同样,我几乎从不找人聊天,或者主动给谁打电话或者发短信?

 屋外的雨突然下的有些大了,我看了一下时间,才八点多,我决定等雨小一点后再走。于是,我翻着微信,有一句没一句的跟人聊着。不时在评论里祝福别人中秋快乐?

 九点左右,我看雨小了,打算回出租屋。母亲用一个袋子装上李子和月饼,让我带回去吃。我并不客气,也没说一声谢谢!我搬着自行车下楼,哥哥帮我提着袋子。下到楼后,雨还在下着,似乎并不小。哥哥说开车送我,我拒绝了,骑着车就往回赶。说来也奇怪,一到这边,雨就没有了。我突然想到那些屋外下雨的日子里,那时的我应该这样想:“此时此刻,屋外的世界总有一处没有在下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生,其意义有明显积极乐观的成分?

 回到出租屋后,我的心其实什么感觉也没有。讲真的,我对逢年过节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差不多的,只要有钱,每一天都是节日。当然,不可忽视逢年过节那种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气氛?

 中秋,转眼就过了,月亮也无影无踪。明年中秋,无论我身在何地,我一定要抬头看看月亮?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随笔散文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吃了晚饭,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爸爸要带我去看烟火。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等待爸爸的间隙,奶奶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因为今天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爸爸的摩托车声从窗外传来,他大声地喊道:“俪俪,快点下来,再多穿点衣服,外面很冷的。”我马上穿了一件衣服,迅速地下了楼,车“嘟”地一声离开了家。一路上,凉风阵阵,开始觉得蛮舒服,渐渐的,感觉有点冷,让我尝到秋风的滋味,幸好衣服穿得多。快到行政中心时,前面的汽车、自行车都堵住了,我们的车只能停停开开,开开停停,慢得像龟爬。我心里真着急,眼看着前边快要到目的地了,可路上就是人多开不快,可能是全嘉兴的人都想办法跑出来了,想看看这难得一见的美妙烟花。好不容易,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我们停了车,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天上的圆月跟随着我,今晚是团圆的日子,月色是多么迷人。突然,天上“啪”地一声,礼花像流星一样出现了。红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哇!”真好看啊!人山人海中叫好声一片连一片,使人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和夜晚的寒冷。今晚烟花连续绽放了近30分钟,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又有繁花似锦的“菊花”布满夜空,一会儿晶莹透亮的“星星”向你扑来,一会儿又见“五彩蘑菇云”向上升腾……

烟花晚会结束了,人们陆续回家,我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身子,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明月还是那么圆,那么亮……

中秋夜晚的月色,太美了!那五彩缤纷的烟火,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

甜甜的枣花馍散文随笔

这是一次很意外似乎又很唐突的旅游和出行,14年与当时的爱人现在的老伴结婚后,从来没在外过过中秋节。因为中秋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也许,这与我的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小家庭情愫依戚相关,因此,我一生并无多大造化,也就更别说惊世骇俗了。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旧梦重拾。战友何立荣、徐国强诸君,介绍了我一个新的群“蓝天战友”。仿佛一时间,将我的人生距离又拉回了白云仙馆,拉回了景泰坑,和那些个啼笑皆非的峥嵘岁月。在虚拟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名字和他(她)们的入伍时间与目前所在的城市。顿然间,我的视野在迅速延伸,我的思绪此起彼伏——啊!原来自己并没有挣扎出已经脱下军装四十年的那缕思军情丝,并且大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态势!

 也许,正是应验了“人生本是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是一次更加偶然的机会,让我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蓝天战友”第一群群主的“宝座”,为此,半夜里还笑醒过好几回:在部队没挂过一官半职,回家也仅当了不到三个月代理生产大队民兵营长的我,竟然在群内当起“老大”来了!呵呵!

 也许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使然,广州的战友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能在中秋佳节这个传统的日子里寻找到昔日的欢乐与崭新的秦晋之好。更何况自己还有几本自以为珍贵的《浩瀚文集》能拿得出手,也好借此机会向久别重逢的战友作个汇报。于是乎,与徐国强战友一拍即合,踏上了寻亲觅友的征尘。

 中秋前夕,我们分别从湘乡、湘潭出发,坐动车从湖南直奔我已渴别部队四十年的广州。也许是天公有意考验我们,从天气十分凉爽的湖南一下钻进闷热的广州时竟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和国强调侃着说:“你看,广州人民好热情,城市禁止放鞭炮,他们就在天上放欢迎我们,电闪雷鸣布满广州市的整个夜空。我们此行一定成功!”

 有道是“天遂人愿,心想事成”。果不然,从进入广州市那一刻起,一切变得如此顺理成章。除国强家的亲戚,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战友是熟悉得不要再熟悉了的周启和,群内战友都称他“周连长”。我也不知他的这个连长是怎样当上去的,反正,他的憨厚热情是没得说了。不过,他也有个不雅观的外号,这个就不好公开了,可能是因为他能坐阵什么什么的,我就更无以推测了。第一晚就住在他家,洗洗刷刷,便安然入睡了。有趣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刚起床,门口钻出一个小脑袋瓜子,嗲声嗲气地说:“你是老爷吗?”呵呵,是启和的小孙子、大号周汉坤!三岁八个月的他红扑扑的脸上堆满滑稽,好一个讨人喜爱的“皇太子”!难怪启和全家会为他忙得不亦乐乎。想自己的外孙女明天就要放学回家过中秋,而我却在外地奔波,心里不禁忐忑然。

 好在一切都不言中。第二天,张兰河来了!周亚妮来了!余素梅来了!唐朝文、黄江玲、黄紫红、王安宁、刘炳阳这些“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战友一个个如期而至,我期待的心都快蹦出来了。尤其是见到刚从医院拔了吊针、手背上还残留着血迹与青肿的周亚妮,让人一见就充满心酸与不忍……这哪是战友呀?简直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这顿饭,似乎是理所当然地由同乡、同村的战友周启和坐东,我想出这个风头也压根儿摸不着边了。在这里,我初次面晤了智慧与搞笑高度统一的兰河,他特强的组织能力与诙谐的言语总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里,我幸会了被群友们誉为“梦中情人”的妮子,她那刀子嘴、豆腐心的快人快语,难怪让我等人不得不俯首听命;在这里,我更领悟到了余素梅的大将风范、单单飘飘一“女子汉”的肝胆相照,一顿酒下来,我也步履蹒跚了!席间的逗乐与取笑,让我们回到的`永远不只是战友之间的纯贞,而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孩童!

 也许是客随主便,也许是我无法插针,中秋节这天就只有听从战友们的安排了。回想起昨晚兰河带我逛街、逛商场那份子执着劲,特别是对千里群与蓝天群的共同探讨,我俩还真像被一根绳儿绑定的一对“哥俩好”了。早茶由亚妮、素梅为东,虽然没用酒水,那气氛也够热烈和精彩纷呈的,何况后腰还钻出来了个尹晓林呢!

 晚上的中秋赏月无疑是我这次出行的重头戏。为此,素梅还特邀了常青、高伟两位我从未谋过面的战友同行。路途中,素梅无疑成了最佳导游,昔日的杂乱无章的东山区已成为往事,节次棱比的高楼大厦早已掩埋掉了过去的记忆,尤其是那重叠交叉的立交桥,更让自己呆滞的目光应接不暇。广州,确实变了,变得我根本就不认识路了!只有当车行驶到麓湖、行驶到白云仙馆,我才从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看到依稀能辨的军营痕迹。这里过去可是广州市人烟最少的地方,晚上外出,就是我等大男人也怕挨鬼打似的。而今天,它成为了广州市的旅游胜地,据说,今天上山赏月的将达一百万人次!难怪,时近傍晚,这里早就军事管制了!

 晚餐是在最著名的白云粉馆进行的,赏月也从这时开始。人山人海的赏月潮,让这里人满为患。要不是兰河他早预定,真还得上白云山喝东南风了。席间,战友们谈笑风生,我也情不自禁掏出了我筹谋了多日的诗作《水调歌头·重上白云山》——

 离开这个地方已经有40年了……

 水调歌头(变调)·重上白云山

 鸥聚麓湖岸,引领白云山。

 几经劳累,吟啸景泰九龙间。

 说罢蓝天战友,又见千里风帆,难得共婵娟。

 世局多乖骞,航道总弯弯。

 凌云志,当自犟,敢追攀。

 何言六秩颓废?华发拂轻衫。

 挽梦昔日遥远,唯恐失之旦旦,不肯傍青纶。

 刺破仙山雾,无语对红颜。

 借助诗兴,那晚,我喝高了!

 第二天起来,仍沉溺于苦苦的思潮中,于是,挥笔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广州之旅对于自己来说,应当是一次幸福之旅、成功之旅和未来之旅。

 广州,这座城市已不属于我,但属于我的战友,而我的战友又属于我的幸福,所以,这座城市仍然与我依戚与共。

 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人能挽留得住,包括青春、建筑和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以及遥远而童贞的故事。

 人生精彩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结果谁都一样,只是大同小异一点点罢了。但过程是每个人都可能精心设计的,很多人很在乎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究其实是并不尊重结果的具体表现。沤气也罢,斗嘴也罢,任性也罢,甚至于是挖空心思也罢,那些都不是精彩过程所必须的。而精彩过程所必须的应当是大度和睿智,尽最大可能创造新的精彩与开心快乐,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人到六十,是该大悟大彻的时候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余年乐度,其实是人生最难得的一种境界!

 当我怀揣着有范河山、吴晓文、汪湘衡等人最后签字的《千里眼顺风耳与蓝天战友第一群公约》在广州火车南站挥手告别送行的战友时,我真的流泪了……只是大家相距遥远,没看到而已。

 广州,我还会再来的!

中秋那轮月散文随笔

“七月十五枣红边儿,八月十五枣红圈儿。”儿时的中秋,我最盼的就是香甜软糯的枣花馍。

 打我记事时起,老家的院子里就长着两棵枣树,在最遥远的记忆里,我刚刚会走路,经常仰了脸看枣树上什么时候挂枣、枣什么时候长大变红。待进入阴历的七月,我就搬个小板凳天天坐在枣树下,眼巴巴等风来刮掉熟透的枣子,便飞快地捡起来塞进嘴里。

 有时,放学早的哥哥故意跟我抢枣吃,惹得我放声大哭,爸爸或妈妈就一边训斥哥哥,一边拿了长竹竿打下一地的枣来洗干净了给我吃。这样的日子并不多,我四岁时搬到新家,与大枣树朝夕相伴的日子就结束了。

 后来每年的七八月,仍在老家住的堂姐会送来一大兜枣,说是“老家树上结的”,我们就有一段时间拿枣花馍当主食了。每次妈妈做枣花馍,我就坐在小凳子上静静地看着:妈妈把枣洗净晒干了,妈妈开始发面和面了,面醒了,妈妈把面揪成一个个小面剂儿了,妈妈用筷子压出花型,把两个枣卷进面里去了,妈妈把馍蒸上了——面的.香味和着枣的甜味飘进鼻子,我便站起身来,喊着:“上气儿了!上气儿了!”妈妈掐着时间,终于拿出竹箅子来,把一笼枣花馍倒扣在上面,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馍来,哈着被烫的手,连馍带枣地啃下去——嗯,这滋味,可比那难吃的五仁月饼强多了。待吃饱了肚子,便对枣花馍挑剔起来:怎么那么厚的面皮呢?便把甜软的枣一个个抠出来吃掉,次日,大家便只能吃一个个数字“8”形的黑窟窿馍了。

 印象最深的是干娘做的枣糕。干娘是非常传统的家庭妇女,做得一手好面食,每到中秋,就会给我家送一个面盆那么大的枣糕馍来,趁干娘跟妈妈闲聊时,我便趴在枣糕旁边抠枣——这件事情比较过瘾,比抠那“8”字形的枣花馍有成就多了。在一般情况下,我先抠枣糕一圈的枣,抠完了就拿筷子去撬开上下两层厚厚的面皮,然后就左一个、右一个地把枣都抠出来。等妈妈回过神来看我时,枣糕已经完全失去了来时的端庄模样,变作千疮百孔的一堆面了。妈妈一边骂我“死鬼闺女”,把“恁好看的枣糕懂哩不像样”,一边跟干娘道歉,说把我惯得没一点样儿。干娘总是慈爱地说“闺女好吃就中,明儿得闲我再蒸一个送过来”……

 又是一年中秋,干娘早就驾鹤西去,妈妈还记得蒸枣花馍给我抠枣吃吗?

明月待何人散文随笔

自古中秋月最明。中秋月如茶盅,盛着满满一杯思念;似明镜,照着圆圆一圈亲情。品茶叙情,对镜抒情,借月传情,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当然,中秋月是有寓意的,它的圆满、明朗与秋的成熟与丰收、人们的庆幸与喜悦极相衬。同时,磊落无私的中秋月,对远行他乡的人更眷顾,至少从唐代李白写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她就成为中秋的“话饼”,成为许许多多思乡、思亲之人的情感“充饥品”。

 月亮是移动的,人走到哪儿,月亮就追随到哪儿。人也是移动的,哪里有月亮,哪里就有情思所在。尤其这中秋月,人们总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比他乡的'大、圆而亮,哪怕只是望一眼,甚至仅想一想,心里都很亮堂、温馨。

 中秋月,离不开秋风领路。故乡的秋风很勤奋,它每年都如期把月亮带回故乡,带进故乡的山山水水。山中一轮,水中一轮,天上一轮,心上一轮,一样的大,一样的圆,一样的亮。皎洁、细润的月光,一束束、一缕缕,如情感的纤绳牵动着人们无边的思念,把一丝丝情怀回放。

 其实,月还是那轮月。古老而年轻的月光,皱而不锈,曲而无折。无论故乡多么沧桑,月光都能踩平思念的路,走到心上。中秋的月亮总是挪着悠然的碎步,从诗和远方走回来,走到萋萋小院,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亲朋好友之间。整整一夜,所有人的心情,都从角落里流淌而出,为了一本月色装订的白皮书如期出版而痴心相聚。

 印象中,也曾有多个中秋之夜,月亮被细雨藏起。即使如此,看不到月亮,但在人们的心上,一样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月,洋洋洒洒,漫天满地的银辉,如玉的晶润、丝的柔滑、雪的轻盈,永远是层饱含情愫的莲花开在心中。

 中秋时节,望月,是心思的涨潮;赏月,是心情的放牧;读月,是心事的诠释;听月,是心灵的碰撞;问月,是心理的牵挂;挹月,是心机的涵养;啜月,是心绪的滋润;品月,是心意的交流。

 中秋,俯拾不起的月华里,有稻穗、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葡萄、柿子等沉甸甸的收获在里面。当你把这些收获含在口里装在肚里,月光马上就凝固成一个个月饼,叫你品味不尽、留恋一生。

中秋浅忆随笔散文

时维九月,恰逢中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或许是天上明月的阴晴圆缺,印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本是无情之物的明月,却承载着人们千百年的深情。那些深深的乡愁,那些淡淡的相思,都化作天边皎洁的月光,回到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时至今日,我们早已知道,月亮之上,只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有嫦娥,没有吴刚,没有广寒宫,没有桂花酒,没有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但是那些宦游在外的游子,他乡求学的少年,却总是在月明风清的中秋之夜,感物伤怀,将对家国故园的思念,化作天边的一缕浮云,随着明月清风回到他们魂迁梦绕的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乡愁是中秋恒古不变的主题。每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总是异乡之客的情满之时。也许那个家早已不是他们记忆中的那个样子。光影交错,时空变换,多年的时光早就将他们心中的那个家变得物是人非,纵有一日他们回到原点,恐怕也只会有“乡音不改鬓毛衰”的唏嘘不已。太多的时候,家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意象,抽象而具体,于眼,是田园中的一抹新绿,是河畔那一片绯红的夕阳;于耳,是驿路断桥边的夜雨霖铃,黄土高原上的一声秦腔;于鼻,是落日余晖下的缕缕炊烟,新雨过后泥土的芬芳;于舌,是家中母亲亲手包的一顿饺子,一杯清茶间带着苦涩的芳香。家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不同的影像,或许是年少时晚归妈妈为你亮起的灯火,是初夏时节,绿色稻田中响起的点点蛙声,是离去时那个为你默默守候的背影,是归来时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伤。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最深的是乡土之情,故土难离,离开故土,人就如飘飞的落叶,无根的浮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行。离家远行,总会有很多负罪感,负罪感加重了对故乡的思恋,乡愁也变成了普遍化的情绪。在功成名就之后,总想的是衣锦还乡。然而羁旅在外,总会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唯有我予愁心寄明月,梦回故里。只有梦回之时,才能见到家乡明月。只是不知,或许家乡明月依旧,而当年那个月下遥望远方的少年,却早已是两鬓星星。

 起舞弄清影,月圆之刻也是起舞之人的离开之时。夕阳依旧天天西下,断肠人却仍在天涯。天上明月依旧,却早已看淡人间聚散。能用一生的感情去至死不渝的守候生命中最初的原点,去守候心中的那个“家”的,又有几人?

 家为何处?心安之处即可为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关于节日的记忆,千丝万缕的总是和吃食撇不开关系,或可以称为舌尖上的节日,吃食就是节日的标配。我整理了2017中秋浅忆随笔,欢迎欣赏与借鉴。

 但凡可圈可点的节日,无不围绕吃食进行一场锅台上的战争。当某些吃食被分门别类的标记为某节日的不二选择时,那些食物就华丽丽转身,被赋予某种特定含义,扶正更名,身价百倍,光芒万丈。

 食物煎炒烹炸所演绎出来的馥郁芬芳,是任何大自然的香味都无可企及的。花木之香,只能沁人心脾,怡人性情,飨人鼻息,却无法满足口腹之欲,没有饭菜之香来的实惠,只有饭菜之香能诱得我们满口生津,垂涎三尺。

 我童年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所以在我们家所有节日的标志性饭食就是肉汤。正月十五,熬肉汤,八月十五,熬肉汤,端午节好像就只能吃上菜汤了,所以就显得不那么印象深刻了。中秋节在别人的文字里尚有半块月饼可记,而我记忆中月饼只有在歌中唱唱而已,每每唱起“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却不知其味。老爹从不买月饼,可能觉得月饼不如肉汤来的解馋,来的实惠。

 每每快到中秋节,我们那是相当的`期盼——从正月十五到八月十五,大半年了,一直没吃到肉呢。这个时候,我们的记忆里满是去年那香气蒸腾的冬瓜肉汤的美味,往往单单凭借去年冬瓜汤的记忆就诱得我们口水直流。中秋临近,父亲就会神情凝重,郁郁寡欢,我们知道,父亲在为肉发愁呢。那些勉强果腹的日子里,吃顿肉是何其的难啊。当然,父亲也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我们的愿望,喂喂我们肚里那奄奄一息的馋虫。大多数时候,父亲会在最后一刻(中秋临近中午),中奖一样兴冲冲地拎着肉和冬瓜脚步轻快地冲进家门,然后,兴高烈地削冬瓜皮,切冬瓜,切肉。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动不动地蹲在旁边欣赏艺术品加工一般自始至终看得痛快淋漓,看得热血沸腾,看得美轮美奂。硕大的冬瓜被分割成均匀的小片,泛着诱人的汁液,散发着素淡的摄人魂魄的清香,口水已经不知咽了多少回,尤其看到那红的、白的猪肉在案板上被一片一片切割,我们的心儿随着刀起刀落欢乐地舞之蹈之,一刀一刀,是在分割我们的快乐,复制我们的幸福啊。

 待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急急火火地帮着烧火,拼了命地往灶膛里添柴,眼睛却一直关注着锅里的每一个步骤:炝锅了,地吸吸鼻子,真香!肉下锅了,心情激动,柴禾加得更猛了,旁边的哥哥也使出全身的力气把风箱拉得“呼呼”山响。最后,我们终于在期盼的巅峰大快朵颐,这个时候又心生愤恨——自己的肚子咋就那么小呢!每次都是已经吃的很饱了,还要吃点,再吃点,最后直吃得不敢低头,无法弯腰。

 晦暗的节日也是有的,记不清哪年了,只记得,中秋这天迫近中午了,父亲紧拧着眉头脚步沉重地走进门来,从父亲的脸上,我们读出了失望和无奈,再看看父亲手里提着的只有冬瓜和粉条。父亲满脸愧意,说,今年我们吃冬瓜粉条汤。那话里缀满了无奈阴郁和歉疚,重重的,似有千斤,将我们很久以来蓄积得满满的希望地砸成粉末,我们刚刚还被期盼和憧憬高高托起心瞬间跌入深渊,拔凉拔凉的,速冻成冰。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那颗被生活蹂躏得无力喘息的心,被拧巴得“咔咔”作响,疼痛不已。对家人的爱而不能,深陷困苦泥淖不得施展,肩负家庭责任寸步难行,这是一个男人的无奈和悲哀,所以失落又化作了对父亲的体谅和疼惜。

 人无论如何成长,如何辗转,在各色环境中如何侵染,看上去确乎是变了许多,衣着光鲜,脸色朗润,神态昂扬,但是孩童时候的印迹,尤其是关于吃食的记忆,总如世间万物,应时而发,在记忆和时节的共同催生下雨后春笋般悄然萌生。这直接导致了我的节日食物综合症——万变不离肉汤,任凭老公和女儿如何拒绝,我都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正月十五肉汤,八月十五冬瓜肉汤……一如我们某同事,每年春夏都要顶着家人的四面楚歌毅然决然地享用康康(一种吃食,叶菜裹上少许面蒸食)之乐,那种无油无盐,在饥荒年代只是用来果腹的吃食却是她的味蕾的饕餮盛宴。我们这一代经由了口腹煎熬,由舌尖而至心灵,导致我们决绝坚持而罔顾他人惶惑,同时代的你,懂的——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情愫,是一种夙愿,是一种心灵的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