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_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试讲稿
1.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设计集体教学课题英考虑那几点?
2.壶口瀑布备课教学设计案列
3.长城一课怎么导入课堂
4.学习《木兰诗》怎样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
5.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备课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
7.《我爱着土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8.《氓》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夸父精神的可贵,感受神话传说的神奇。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学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师板书)
2、指名读,正音。
3、你对夸父有什么了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揭题〈夸父追日〉。
(对,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手杖虞渊伏身渭河
瀚海颓然抛出咕嘟
雄心壮志奉献精神
追求光明奋勇前行
(形式:齐读、个别读、领读等)
3、默读填空。
神话写了夸父()太阳,()虞渊,
夸父倒下变成(),他的手杖(),
目的是()。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感受神话。
1、同桌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写写感受。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⑴、出示古文《夸父追日》与课文进行对比,感受课文的魅力。
《海外北经》里写道: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理解其意。)
⑵、找一找课文中丰富又夸张、神奇又富有想象的句子。
如:“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
“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写夸父为了解渴。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⑶、感受夸父精神。
从夸父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四、复述课文,评价补充。
1、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2、各组推选代表和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总结。
再读古诗,你想对夸父说什么?
六、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3、写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2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3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板书设计
示例一: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首恶者摸清底细调查了解
受害者漳河情况西门豹破除迷信迎接新娘惩办巫绅惩治巫婆巧妙惩处官绅兴修水利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故事。
2、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精彩的,大家想看吗?边看边猜猜每张讲了哪个故事?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这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
板书课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齐读)
3、释题:追日(追赶太阳)让生质疑: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章。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波浪线把能解答三个问题的有关语句画下来。
2、交流画好的句子。(顺便检查画的是否准确,读得是否准确、通顺。随即指导读词“虞渊”“瀚海”“渭河”“颓然”)
为什么追?——每天夜里,……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为什么?)
怎么追?——于是夸父拿着手杖……夸父就追到了
追到了没有?——第三节、第四节有关语句。
3、能不能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连起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三、品读第一段,感受夸父追日的强大精神之柱。
1、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段,划出句子。
2、交流:
课件出示:“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⑴指名读。
⑵引读:
师:是呀,夸父对光明是那么的渴望,当夜幕降临,夸父看到西沉的太阳,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夸父久久不能入睡,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⑶同学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读出夸父的心声,呼出他对光明的渴望?
生齐读:“我不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⑷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课件出示: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勇敢向往光明)
四、品读第2~5段。
过渡:是呀,在字里行间,我们不禁被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感动了,更被这些神奇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让我们再次随着这些神奇的语言文字走进故事2~5节。
1、默读2~5节,边读边思考夸父还神在哪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句子一:
课件出示:“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跑步速度快)
⑵抓“一眨眼”“像风似的奔跑”体会夸父速度快:
爸爸的汽车在告诉公路上行驶,如果以每小时100公里来计算,两千公里得开多少小时。(20小时)
整整要开20小时,可是夸父一眨眼就跑完了,真神啊!把这份感受读出来吧。
⑶还有哪里看出夸父跑得快。
(像风似的奔跑)
⑷此时,所有的感受只在一个“读”,来,一起读出夸父跑步的速度。
⑸创设情境:
夸父,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这么急?
预设:因为太阳就要落山了。
3、是呀,因为夸父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目标:
课件再次出示: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生齐读)
4、不知不觉中,一个“神”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夸父还“神”在哪里?
“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⑵拓展黄河、渭河资料,抓关键词“霎时间”体会夸父之渴。
⑶指导读。
5、是呀,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他不顾疲惫去追赶太阳,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支撑着他。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6、夸父还“神”哪里:
出示:“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⑴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
(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⑵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
(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⑶引导:孩子们,传说夸父是古代部落的一个首领,这个部落特别奇怪。一年中只有两个月,天上是有太阳,其余的`十个月,人们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夸父是那么想把太阳留住。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
(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
⑷指名读。
⑸难怪大地和山河在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连太阳也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送给这位追求光明的勇士。让我们带着满心的敬意读读夸父的最后一瞬间。
(齐读)
⑹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一抛还抛出了什么?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7、练笔升华:夸父,我想对你说……
写一两句话,佩服夸父的决心及毅力、还有做事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永远秉持着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艰难的精神;追求光和热,契而不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生命不息,追赶不止;学习上也应该有夸父不断追赶的精神,使自己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
1、《夸父追日》这则神话故事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想学看看这本书中是如何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读一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古文的意思。
2、以晋代诗人陶渊明称赞夸父的古诗作结: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5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西门豹通过调查得知邺地贫穷的原因;然后重点写西门豹巧破迷信,最后写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使庄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该课文的目的:
1、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2、使学生从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学生,有6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12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有10位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连写字都还不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少,平时不愿交流。平时的作业或测评,及格率几乎不超过60%,将近有10个学生平时成绩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从基本的识字、写字开始。为此几乎所有的都得从头来。
2、形成这样的原因:(1)原任课教师不重视。(2)学生的资质差,有弱智的。(3)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使认识上产生距离。
3、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的难点是: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xx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设计集体教学课题英考虑那几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1.我国陆地面积是960万km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数为12.9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以上。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海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省区河南。 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洲海峡。
4.我国人口 的突出特点是基数大 ,增长快。每年新增人口为1200万左右。我国被称为“日光城”的地方是拉萨。“聚宝盆”是指柴达木盆地。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4人/平方km。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6.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收回的时间是19.7.1. 第一任行政长官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收回的时间是1999.12.20,第一任行政长官是何厚铧.。我国的行政区划是省、县、乡。江苏省的简称是苏。
7.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和、环境条件相协调,我国把实行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
8.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一月0℃等温线一致。又是我国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温度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分水线。
9.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甘蔗、油菜、水稻;北方地区的是小麦、花生、棉花。传统民居特点是南方墙体高、坡度陡,北方墙体厚、坡度小。
10. 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绿孔雀、长嘴犀鸟、长尾猿、亚洲大象。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人多地少。
11.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西双版纳著名的热带雨林的奇观有望天树、板状根、独木成林、绞杀植物。
12.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的范围。台湾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青藏地区的两个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藏南谷地)。
13.我国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西北地区常见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14.从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看,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两半球;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8万km。
15.西双版纳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原因是其他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干旱少雨,本地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16.四大地理分区中的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牲畜是牦牛。
17.西北地区的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当地的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18.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治黄的关键是治沙。 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19. 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上海。东北的“三宝”是人参、鹿茸、貂皮。西北地区的农业属于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农业属于河谷农业。新疆的农业属于绿洲农业。
20.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方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
21.我国的“黄土地”是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土地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
22.我国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与“黑土地”。“黑土地”上的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23.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是:各民族一律平等;_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2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0年的2.59%降到1999年的0.88%,全国共减少出生人口2.5亿人。原因是我国实行了生育政策。
25.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南方夏季高温,并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26.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山西省 。我国最大的煤矿是 山西大同。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纬度因素。
27.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它的长度是 2400km 。我国的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我国盛产苹果的两个半岛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号称“天府之国”的是成都平原。
28. 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 四川盆地的土壤颜色属于紫色土。因此又叫“紫色盆地”。 我国目前正在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该地区有我国最大的造船和化工基地是大连。
29.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四省区穿过,从东到西省区排列应是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地区。
30.那达慕大会是我国的一种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该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我国的四大高原中,面积居第二,且又是地势最平坦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31.我国少数民族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地区。我国的四大高原中,地形呈“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
31.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说的是我国著名山泰山。“黑土地”是指我国的东北平原。 太行山 的走向是东北--西南。
32.我国最大的镍矿产地是甘肃金昌。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群。我国能源矿中,居世界首位的是煤炭。
33.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枢纽工程位于三峡的西陵峡。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
34.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青海、四川。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35.“三北”防护林提到的“三北”是指西北、华北、东北。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石油。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旱田。
36.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 。
37.西藏牧区的主要畜种是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内蒙古牧区的主要畜种是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的主要畜种是细毛羊。宁夏的是滩羊。
38.黄土高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耐旱的高粱、谷子。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主要是由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
39.长绒棉主要产地在我国的新疆。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的旅游胜地为 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旅游业。
40.邮政编码10009,10表示一级行政区划,00表示下一级行政区划,09表示投递局的代号。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41..我国南方地区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地区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气温。港澳地区的第三产业发达。
42.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可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我国的一条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43.新疆的地形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其中新疆的地形特点是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南部为塔里木盆地。
44.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该省的省会城市是乌鲁木齐,位于准噶尔盆地。
45.我国江南“鱼米之乡”未形成荒漠,主要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致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46.当太阳直射23.50N纬线时,下列城市(广州、哈尔滨、武汉、北京)的白昼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应是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
47.我国现有的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三大地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东北林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头地区中的“三江”指的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
48.世人瞩目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在轮南,终点在上海。从我国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差异来看,南北方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49.我国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地区是海南省。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目前能通航的河段位于江苏、浙江两省境内。
50.我国主要的油田有黑龙江大庆、辽宁的辽河、河北的华北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山东和河南之间的中原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
51.新疆的农业特色是绿洲农业,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盛产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等特色农产品。新疆的油气丰富,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52.新疆的红色系列有:西红柿、石榴、枸杞等。原因是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有利于瓜果着色。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新疆成为我国优质棉花的生产基地。
53.新疆有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是坎儿井,它分布于绿洲地区,避免了因水自流而造成的的大量蒸发。“绿洲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
54.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②地表景观自东向西表现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变化。③河流稀少,多内流河。④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55.(1)、西气东输工程经过的省会城市有郑州、南京、上海。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的好处:
①能够使本地的天然气得到大规模的开发。②可使天然气产品大量输送到东部市场。③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④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⑤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⑥天然气是洁净能源,对于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①对起点的意义: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发展那里的经济建设,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对终点的作用:缓和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对沿线的影响:带动沿线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56.西北地区东部是广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雄伟的高山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是全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57.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主要的农业基地地,这里夏季高温且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在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区,人们兴建引水渠、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发展特色鲜明的灌溉农业。
58.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是:适度利用水,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类。
59.农业发展除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外,还应朝着:农产品的深加工,葡萄沟的品牌效益,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等。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生态效益。 60.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低长城。跨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省区。
61.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风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1)、西北的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灌溉农业(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
(2)、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河谷农业。
(3)、新疆:绿洲农业。
6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
①地面光秃裸露、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缺少植被的保护。
②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直立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集中在7、8月份。人为因素有人们开垦、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63.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较冷,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长江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6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6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①南方和北方地区划分的依据是:气候条件(秦岭-淮河一线)。
②北方和西北地区:降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青藏地区和南方、西北、北方地区的划分的依据:地形因素(海拔高)。
66. 我国的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太行山山以东的地形区是华北平原。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
67.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
68.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我国的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自北向南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9.美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内蒙古高原。巫山以西的地形区是四川盆地。
70.四川盆地的土壤颜色属于紫色。我国的四大高原中,面积居第二,且又是地势最平坦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省区是青海、西藏。
71.下列城市: 广州、北京、武汉、漠河,夏至日昼长时间由长到短排序为 漠河 、北京、武汉、广州。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72.我国地形呈“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高原是黄土高原。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说的是我国著名山泰山。属于“黑土地”的平原是东北平原。
73.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枢纽工程位于西陵峡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74.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75.那达慕大会是我国的一种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该少数民族是蒙古族。从我国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差异来看,南北方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76. 我国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的地带是秦岭-淮河以南。我国的京杭大运河目前能通航的河段位于江苏、浙江。黄河下游支流比较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地上河”。
77.南方夏季高温,并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我国现有的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的原始森林和东南部山区的人工林和次生林。号称“天府之国”的是地形区成都平原。西藏牧区的主要畜种是牦牛。
78.长江最大的支流是汉江。东北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太行山脉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高粱、谷子。
79. 我国江南“鱼米之乡”未形成荒漠,主要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是黄土高原。
80.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的旅游胜地为香港。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致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81.黄河冲积成的两个平原宁夏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82."地上河"是指黄河的下游河段。兰州位于黄河的上游。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是洞庭湖。
83. 我国地形西部多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丘陵 为主。我国承德山庄很闻明重要原因是地形因素。
84.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情况,我们把土地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种。
85.地球上的水,%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86.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的0.3%。
87.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达8万km,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的60%。
88.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河段划分是:上游、中游的划分是宜昌,在湖北省;中游、下游的划分是湖口,在江西省区。
89.我国的黄土地是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土地是我国主要农作物。我国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与“黑土地”。
90.“黑土地”上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我国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以下城市的工业部门是:沈阳机械、鞍山钢铁;大连化工和船舶。
91.我国可以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比较明显:南方水田,北方旱田。
92.黄河的河段划分是:上游、中游的划分是河口,在内蒙古省区;中游、下游的划分是孟津,在河南省区。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河流是长江。
93.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原因是海拔高。 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我国的科学家号称“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94.黄河的发源地是巴颜卡拉山,长度5464km。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长江的发源地是冈底斯山,长度6300km。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95. 我国的河流自北向南汛期变化的特点是由短到长。 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总的说来,东部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是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
96.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原因是水量最大、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我国耕地面积1.3亿公顷,承受着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我国土地的分布情况是: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内陆地区。
98.我国水的分布特点是: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空间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水能蕴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落差较大。
99.我国盛产苹果的两个半岛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山西省 。我国自然的总特征是总量大、人均少。
100.我国最大的煤矿是大同。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请写出老师就我国自然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总结的记忆口角,总量陆矿耕年森:33466;人均占世界平均值的系数:陆矿耕年森32345(分母)。
10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海南省和云南的西双版纳。
102. 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其中最高峰是玉山。
103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制度,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104.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我国的四大渔场是: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
105.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等丰富,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冷水江的锑矿,湖南冷水口山的铅锌矿,江西德兴的铜矿。铁矿主要在:湖北大冶、安徽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煤主要产在: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四川自贡的天然气。
壶口瀑布备课教学设计案列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目标,应该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规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无论在何种范围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都应当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否则,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将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根据教学设计的含义及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活动目标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例1 大班科学活动――洋芋宝宝
活动目标
1.师生共同创设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与洋芋有关的问题.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洋芋的了情况。
3.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上例中的目标1和目标3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形同虚设,很难通过一次活动完成这样空泛而缺乏操作性的目标,而这种状况常常会造成幼儿学习的无目的性、教师指导的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还将活动目标与活动建议及活动过程混为一谈,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混为一谈。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行为主体,指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儿童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儿童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儿童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儿童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儿童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那么,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才是明确的呢?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呢?第一,教学目标要尽量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儿童行为的变化,陈述儿童的学习结果;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有利于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因此,例1的目标可修改为:
1.通过品尝、制作小动物或各种造型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讲话,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说出洋芋的味道、特点等;
3.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美好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选择活动内容时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忽视本地区、本园、本班幼儿的特点,内容忽难忽易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呢?对这类问题的考虑,涉及到“工具理性”问题。工具理性指反映在计算、测量、组织、预测等技术行为中的认识能力,其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注③]教师应借助于工具理性对教学中介进行质疑和反思,这种质疑和反思应体现在:已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理解、组织和呈现选定的内容?就某内容而言,何种方法最有效?对幼儿而言,究竟如何学习才能获得最有益的发展?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注意:
1.选择适宜、恰当的内容,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应该删除。
在大班科学活动“家乡的黄河”中,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及发源地,黄河自兰州穿城而过;通过游览、了解兰州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知道黄河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必须保护它们,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教师将认识长江作为了引入部分的重要内容,所占活动时间较多,但它与活动目标关系不大,而且内容抽象,幼儿不易理解,因此,可从文中删去,作为附录,放在全文结束处,供教师酌情参考使用。
2.所选内容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的空间。
在大班科学活动“宇宙英雄奥特曼”中,教师告诉幼儿,“怪兽是一种叫碱的物质构成的,它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是有一种东西就能把它找出来,它的名字叫酚酞试剂,因为碱遇到酚酞就会变成红色,所以小朋友就能看到怪兽了。那么什么东西能消灭怪兽呢?是一种叫做‘酸’的溶液,因为酸能将碱中和掉。”酸碱中和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涉及到相对复杂的物质结构变化与化学反应机制,设计者所表达的内容显然超出了幼儿的经验范围,幼儿既难于理解酸碱中和这种化学变化的道理,而这一内容也无益于儿童认知的发展。
3.所选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既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又要避免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应着重于幼儿身边的科学。
下面这一活动设计就比较成功地将幼儿生活经验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了一起。
例2 大班科学活动――物体膨胀真奇妙
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物体遇热、遏冷或遇水发生膨胀现象,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初步了解这种现象并简单了解其原理,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观察探究,感知物体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引导幼儿体会事物的变化与变化的有趣。
活动准备(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略)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和发现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看一看:教师现场炸油条,请幼儿观察油条的变化,并说说为什么会
发生这种现象?
2.尝一尝:现场做爆米花并让幼儿品尝,感受其变化的秘密。
3.比一比:玉米和刚吃的爆米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做一做:教师出示瘪的乒乓球,让幼儿想办法让其鼓起来,说说为什么?
(二)观察和发现物体遇冷膨胀的现象
1.出示经过冷冻的裂缝的瓶子让幼儿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遇冷会发生这种现象?
(三)观察和发现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桌上分别放盛有大小一样的腐竹、银耳、饼干等的盘子,请幼儿分别把其中的一个放在水里浸泡,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取出水里浸泡过的大豆和没有浸泡过的大豆,引导幼儿观察二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刚浸泡过的腐竹、银耳、饼干……结合刚才观察大豆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解释。
4.幼儿取一些茶叶,泡一杯荼一边品茶一边说说茶叶的变化。
(四)游戏:有趣的虾片(略)
三、结束部分
说说哪些物体膨胀的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哪些物体膨胀的现象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忽视领域间的渗透
具体来说,这一问题表现为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内容本身的有机联系,仍然注重教师的教及其控制作用的发挥,忽视幼儿是通过“做”而不是“听”来学科学,知识传递的痕迹较重。
例3 中班数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数字”
1.老师出示数字形象画册,请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像,依次认读数字,加深对0―9数字的认识。
2.根据画册,幼儿学习《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秤钩来卖菜,6像哨子吹一吹,
7像锄头除除草,8像娃娃摔不倒.
9像水瓢来盛水,0像鸡蛋做蛋糕。
3.游戏活动。
游戏一:数字藏在哪里
教师出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0―9数字分别藏在哪些动物身上。
游戏二:“找数字”
依次出示难易不同的两张图画,找出图画中的动物是由哪些数字组合成的。
4.操作活动。
教师:除了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我还带来了许多动物,放在桌上的篮子里,请你们取出一张自己喜欢的。
这个活动设计者最初的意图是“根据中班幼儿思维特点,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导幼儿认识数字,记忆数字形象。将单调的数字与生活中的物体,简笔画造型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学得轻松、有趣”。但在设计过程中教师缺乏对中班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忽视了为幼儿创造主动探索与主动学习的环境,过分强调形式的变化,没有把对数字的认识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游戏”也仅仅是幼儿在教师控制下的练习活动,教师教的痕迹较重,很难看得出孩子们会学得“轻松、有趣”。相反,在这种充溢着典型的小学化、成人化特点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对幼儿能否“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深表怀疑,“帮助每个儿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发展”更只能是空中楼阁。
四、不注重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提问设计,封闭型提问及无效提问较多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因此,提问的设计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提问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能指向幼儿的操作、探索与思考,引发幼儿自由的表达、发现与创造。
例如,中班科学教育活动“驴子过河”的部分提问:驴子第一次驮的是什么东西过河?驴子不小心掉进河里,发现身上的盐袋子怎么了?驴子第二次驮的是什么东西过河?当驴子驮着棉花摔在河里时,发现装棉花的袋子是不是同样也轻了呢?设计者用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幼儿逐步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发现了驴子心中的疑惑,从而带着问题进行实验,通过操作活动验证先前的结论。
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我们已确立了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知识观,但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施《纲要》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念,尚需艰难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专家引领与同伴合作。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有条件的地区,可依托与高校教师、幼教专委会的合作,借助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与力量,组织教师群体进行活动设计的专门培训,包括明确活动设计的重要作用、了解活动设计的格式、内容的规范撰写等。
改革考核制度,把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调动教师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应将反映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学成果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指标,以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真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加强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寻找、发现、研究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着力探寻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园本教研在本质上是幼儿教师为了提升教学品质,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中所进行的行动研究,它是“为教学的研究、对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的研究”,因而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对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促进。
在职前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幼儿园的见习与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掌握规范的教学设计技能,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长城一课怎么导入课堂
壶口瀑布备课 教学设计 案列
壶口瀑布备课教学设计案列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壶口瀑布备课教学设计案列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新授课文:
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二、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词。
铸(zh?)告诫(ji?)推搡(sǎng)霎时(sh?)
驰骋(chěng)漩涡(xu?n)寒噤(j?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震耳欲聋(zh?n)
潺潺(ch?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
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品读2?5自然段,思考:雨季的瀑布和枯水季节的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1)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雨季瀑布的特点:危险、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朗读3-5自然段段,思考: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观、柔中带刚、勇往直前
②从下面句子中看出来: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过渡: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四、小结
作者描绘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六、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文章。
壶口瀑布备课教学设计案列3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学习《木兰诗》怎样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
长城一课怎么导入课堂
电化渲染情景式导入。这是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的方式。如教《长城》一文时,可先用幻灯放映长城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婉蜒盘旋的长城,听着《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使学生爱国之心顿生,而且极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幼儿园摇篮这一课怎么导入课堂有效导入应尽量短小、精练、简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什么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幼儿的思维,以引起幼儿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笔者近年来在课堂导入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就课堂导入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生动有趣,直观式导入课堂
心理学实践证明:识记材料如果能被直接操作或成为活动的对象,识记的效果则更好。目前,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一种非常缺乏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在平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笔者努力在课堂导入之开始便注重增设一“人造的语言环境”或直观的场景。
三、灵活有效,随机式导入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指望课堂上学生们时时刻刻都有很规范的学情。对于那些偶发特别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用灵活有效的方法组织课堂导入为传授知识作铺垫。某日踏进一吵闹课堂,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而是面带微笑地开始了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便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便获得了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四、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步骤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富有成效。如何在导入课堂之刻便让学生明白目的,教学双方进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我们教师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情正常的情况下,笔者常用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所学内容。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幼儿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幼儿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几种课堂导入活动的策略:
一、游戏导入法
作为幼儿园的孩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游戏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基于这样的教育规律。游戏法导入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就显得特别有价值,或者说是特别重要。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小朋友,闭上眼睛,请你们猜猜老师带来了什么?”或者是“1、2、3,老师要变魔法了,啦啦啦,”这样的出现方式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操作注意点:1.这样的方法使用一定要配合一定的语气,营造神秘感!
2.教师的教态、肢体语言一定要到位。
3.此种方法更适合于小、中班的孩子。
二、剧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地深入生活,动画片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画片以一种多感官 *** 的方式强烈地吸引着孩子。动画也成了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好帮手。
操作注意点:1.作为导入部分的动画片应该截取其精华部分,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喧宾夺主。
2.所选内容紧密围绕教学中心。
3.动画片观看后的过渡提问非常重要。怎样有效地收回孩子的注意力,转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上来,。
三、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幼儿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用故事的形式讲演出来,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幼儿爱听故事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堂教学,无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操作注意点:(请老师们来谈谈)
1.如果不是单纯的故事教学,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短小精悍。
2.教师讲述故事的语气、神态、表情到富有感染力。
四、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各项教学活动。
操作注意点:1.一定要有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美的享受。
2.的内容主题要突出,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内容,不要让背景冲淡了幼儿观察的视线,扰乱了幼儿的思维活动。
3.的大小要适宜。
五、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放一段音乐,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幼儿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能使幼儿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引发孩子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孩子的方法。比如说:刘园长上次所展示的课堂教学《狐狸和乌鸦》,请大家回忆一下。
操作注意点:1.教师要绘声绘色,神态、语气、表情都要富有感染力。
2.所选用的音乐要与教学的主题相吻合。
3.还可恰当地在教室周围布置一些环境。
我想在这一导入方法上,刘园长最有体会,欢迎刘园长来归纳和介绍。
六、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教学内容的主题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比如说:热水怎么变冷?
操作注意点:1.教师导入问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课堂中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2.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孩子能听懂,给予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3.此种方法更适合于幼儿园的科学教学内容。
当然,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温故知新导入法、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目的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概括叙述导入法等等。幼儿课堂教学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幼儿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要强调的是不管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为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孩子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孩子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长城一课课外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英文名称: The Great Wall)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 200-001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课堂怎么导入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网络 你多久锻炼一次; 你多久运动一次;
[例句]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I exercise ice a week.
你多久锻炼一次?我每周锻炼两次。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你多久锻炼一次;你多久运动一次
什么是课堂导入
是指在开始进行正式上课内容时, 取的一种让学生能印象深刻并且能联系到课本内容的方式。
怎么评价课堂导入方式对于职中的学生来说,上课开小差,看闲书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老师想让学生感兴趣,就必须想出办法完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地讲解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学生一旦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兴趣,在上课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老师们也不断想出法子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性互动。课堂环节就是由一个个的细节组成,下面从导入和评价两个细节来讨论一下如何完善课堂教学。
一、优化导入
导入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导课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认真琢磨,除了一节课开始要导,课中间的过渡也需要导。在导课时,一要针对教学设计;二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就是导课艺术的功效所在。
(一)导课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要“准”,课堂导入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导课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不能游离在教学内容之外。比如,有位语文老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课就设计得很好。他说:“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回答人们哪能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最好?下一个吧。’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这么两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思的……”
课堂导入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或者说它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上就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能过分渲染,不分主次,也不能偏离重点,过于牵强,更不能不顾实际,生搬硬套。
(二)导课要有启发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将要获得的知识之间存在着联系,并且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学生自己又能很快解决时,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就要抓住这一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以利教学。
(三)导课要有趣味性。
可以将游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各种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来巧妙设计课堂导入。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二、即时评价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存在着如下弊端:1.单一不全面。即时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略甚至遗漏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2.缺少互动。评价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3.单调。评价语言及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艺术性,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我们应该作出准确、及时的评价,使教学活动更加趋于完善。
(一)即时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不是所有的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的信心。比如,我们不能经常使用“你真棒”、“你做得很好”、“这样做不对”等等词语,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应该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评价意图。评价他人说“好”,就应该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这处,给予一针见血的评价,真正让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发挥指导作用。也就是说,有针对性的评价才可以使评价真正发挥它的导向作用。
(二)即时评价应体现艺术性。
在课堂过程中,总有学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不足之处,此时教师应做的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善于在这位学生不足之处寻找积极因素,善于抓住学生的某一优点进行启发式的点评,使操作困难的同学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让学生在不断出现的错误面前没有自卑感、挫败感。当全班同学都能准确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意选择学困生回答问题,用积极肯定的评价语言鼓励他,帮他树立自信。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美中找出积极因素并给予艺术性的即时评价,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对评价的正确认识。
(三)即时评价应体现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不仅仅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即时评价,如果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的话,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被局限在老师个人的观点上。课堂上的学生互评是一种教学,合理利用将对学生起到推动作用。除了老师,来自同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然,学生的自评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评价方式,因为相对于别人而言,还是自己最了解自己哪个地方不懂,哪个地方做得不够,自己提出来,有利于老师或是别的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的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更深刻的了解,而同学间的评价是以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别人的智慧,老师必须加以机智的引导,同学注意莫让学生间的评价变了批判,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都有所得。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思维,而评价又是信息技术的精彩之处。我们要让导入和评价都发挥其功能,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课堂导入注意什么?一、导入要体现美 导入时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是教师奉献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因此,导入要富有魅力。教师要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悬念、情境,尽快地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进入集中注意状态,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新课的导入因文而异,因课而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设计,使之体现出最佳的激发兴趣的导入美。如教《草原》一文,针对课文情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通过想旅游我们曾经到过可爱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到过美丽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也看到了气魄雄伟的长城,风景迷人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到祖国的北方去,到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大草原走一走,看一看,你们一定会原上的美景所迷住,一定会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款待。”学生听后,学习新课程的热情一下被点燃了。课件,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二、教学语言要体现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语法规范、表达连贯外,教师还要能够把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时间、空间、人物的形象、事物的变化,用有声有色、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分表现出来,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幅神奇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正面对着可敬可爱的英雄,凶恶丑陋的敌人,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社会……从而积极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良好品质。如一位老师在描绘海时,有这样的一段话: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荣,海鸥掠过水面,在海面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怒吼咆哮……学生听后,如身临其境。另外教师教学语言的亲切感人,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内容上,说话的语调、语气上,还要表现在教师的表情、动作、姿势等体态语上,教师恰如其分把握好健康的心态、得体的仪表、恰当的感情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考,进行美的熏陶、感染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师沉稳凝重的步态,悲伤的眼神,整洁朴素的着装,胸佩百花。学生历历在目,受其感染,自然就进入了状态。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教师那正气凛然的体态,匣剑出鞘的目光,学生在凝神之中,自然地受到了感染。
长城一课按照什么顺序表现长城特点民族的脊梁在消亡!长城急需保护!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山海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49.842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62千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65千米。
长城一课中的"才"怎样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一个“才”字,突出说明了万里长城修筑的极其艰难,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献身精神的无比敬佩和赞颂。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备课
木兰诗教案1
一、设计理由
1.本节课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在处理过程中,既考虑到其声觉、视觉的直观性,又留有想象的空间;既考虑到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学会积累知识的习惯,又强化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供查寻的素材极其丰富——网络,报刊、书籍,民间传说的故事等都是素材之源泉,易于学生搜集,易于激发兴趣,易于创造有利的教学氛围。
总之,开这节课的目的无疑是想“给古诗的河床注入新时代的活水”,探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民歌的风格。
2.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背诵并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1.学会把“描写”用于自己的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2..学会如何融通知识、应用知识,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情感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
智力目标: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这是一篇诗歌,故事情节通俗易懂,但理解诗歌如何通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困难,指导学生浏览有关花木兰的、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木兰形象化的认识。
2.学会描写的应用。描写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
(三)教学难点
1.培养爱国精神及如何将爱国精神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更是难点。
2.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撒网阶段
(1) 学习单元教学重点
(2) 搜集爱国故事
2.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多媒体应用分析
[创设情境]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同时让学生谈谈历史的爱国故事。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曲调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利用声情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就是说:“女子不比男子差”,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这句话在花木兰身上是怎样得到验证的。将课文内容与影片紧密结合,自然地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导引]师生介绍作品、作者。疏通字词句的音形义,朗诵、抄写并翻译全文,了解民歌的风格。[具体过程略] [ 将教学内容发送到屏幕上,更加清楚直观,提高效率。]
[问答] 请看屏幕。
1、感受故事的美:
(1)选择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用4字归纳每节大意 .
(2)合作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
[问答]请同学们看屏幕,
2.讲述故事
[图文并茂,给学生以直观感,便于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问答]请同学们看屏幕:
3、说一说,背一背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请告诉大家你的理由,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开放性问答]
4、品味形象美:
木兰的优秀品质那么多,请谈谈你最欣赏哪一点?为什么?哪一点又和今天宣扬的精神不一致?为什么?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收网式问答]木兰的优秀品质那么多,根据单元重点,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水到渠成地引出另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5. 课后延伸阶段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2)体验反思:
①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② 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③ 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2、3、(3)拓展延伸 :
①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②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以上内容完成后,互相讨论,互相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设计后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和”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引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教师是的提供者,是学习和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性的学习、合作性的学习、研究性的学习和创新性的学习。
木兰诗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色彩的特点。
重点:
1、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并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难点:
1、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中心思想。
课前准备:幻灯片 Flas 音频文件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 、出示教学目标
1、读通全诗,复述本诗所讲述的故事。
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以上两个目标的实现,全靠同学们自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非常出色地完成。
三、背景简介、文学常识: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教师依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解说)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四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复述故事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FLASH动画。
2、请学生朗读、正音。
3、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教师自由把握)
唧(jī) 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hán) 鞯(jiān)辔(pèi) 溅溅(jiān) 燕(yān)山 啾(jiū) 柝(tuò)
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 帖(tiē)花黄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4、同桌之间互相复述故事。教师巡视。
五 、自学指导二(13分钟)
划分课文层次,并归纳段意。5分钟后各小组发言人展示小组成果。相信大家一定能非常出色地完成!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本诗的层次有多种分法,只要学生能说出划分的依据,言之成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如:按插图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木兰纺织。
第二部分(2、3)木兰出征。
第三部分(4)木兰征战。
第四部分(5—7)木兰还乡。
按故事情节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2)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3)征途思亲。
第三部分(4)木兰征战。
-
第四部分(5)获胜赏赐。
第五部分(6、7)归家团聚。
六、 当堂训练(10分钟)
背诵课文。能力高的同学可以试着默写。看哪位同学的记忆力最棒!
第二课时
一、导入。(教师依上一课时完成的情况灵活设计。如:通过对诗歌情节的分析,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诗的基本内容,大家都能流利的背诵全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对本诗作进一步的分析。)(1分钟)
一、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
1、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本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归纳本诗的中心思想。
二、自学指导一(12分钟)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二。5分钟后各小组发言人展示小组成果。相信大家一定表现得很棒!
明确: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归纳,中间穿插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
木兰的形象:一个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
三、自学指导二(13分钟)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分析一下,哪些情节详写,哪些情节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5分钟后请各小组发言人展示本组讨论成果。看哪个小组的合作得最愉快、效果最好。
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作答,教师点评。
引导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四、自学指导三(小结)(5分钟)
依据我们对人物形象及诗的写法的分析,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3分钟后各小组展示各自讨论的成果。
明确: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 、当堂训练(10分钟)
1、完成课后习题三。
2、如你是木兰姑娘,或者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多年音讯全无,今天见到木兰的第一眼,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或者你是木兰的伙伴,同行十几年,现在忽然得知往日的战友竟然是一位俏丽的姑娘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比一比,看哪一些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
木兰诗教案3
一、导人新课
1、1998年,闻名全球的迪士 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花木兰》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北大星光集团已在今年3月份正式拿到了**局的批文,决定拍摄《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2、明确目标
a.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b.通过品味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3、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提醒学生如下字的读音。(学生听录音,教师板书)
2、散读课文一遍,指名分段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①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② 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③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④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⑤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⑥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3、齐声诵读第四段。教师在点评。
4、默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教师板书)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理解形象。
本诗叙事简约,语言精炼,句式整齐,富有美感。请同学们,从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作分析。(指名)。
学法指导:
-
该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a、从表达方面:运用的表现手法,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b、从内容方面:这一段或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节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的身份,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对偶。
第二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运用复沓(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针修辞手法。
第三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手法,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复沓,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
第四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说明征途遥远,“关山”说明旅途的险阻,“赴”、“飞”刻画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和行军的神速。这几个词刻画了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木兰形象。
“朔气”、“寒光”说明战地的凄凉。“传”、“照”渲染了战斗的悲壮,烘托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
“百战”、“十年”说明战斗的频繁和战争的时间长,刻画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运用夸张、对偶、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第五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图荣华富贵,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
第六节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第七节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对偶、比喻的手法。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四、理解木兰的形象。指名发表观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木兰形象:
巾帼英雄 勤 劳、 善 良 、 淳 朴、 谨 慎 (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总结全文: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
1.人教版7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 *** 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 *** 定为国宝。日本 *** 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 *** 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
2.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好的悬80!)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
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19、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20、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 2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 2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7、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
30、人口的增长应与、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1、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均为**人种。 34、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 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35、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
3.谁有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复习目标: 掌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及历史作用;了解 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等简单概念及 江南地区开发的 状况。
掌握 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 等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论(结论)从史(历史事实)出的原则。
教学重点 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教学难点 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课。(直接导入复习) 本节课复习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18-22课)(出示单元题目) 二、用白板出示复习目标。
三、出示复习目录:“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录”,布置学生复习任务和规定时间。四、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自学导练”,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回答统一订正。
五、指导学生复习“第18课 三国鼎立”的内容: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表格(原因、时间、双方、结果、意义);(提供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2、三国鼎立的形成表:时间、都城、开国君主(有提示答案);3、三国经济的发展:由学生根据教材106页完成。六、指导学生复习“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学生小组完成提出的1-3个问题。
(讨论后,代表回答)2、利用拉幕应到学生复习“淝水之战”;3、学生小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讨论回答) 七、指导学生复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小组讨论1-3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 八、指导学生回答表格导练“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小组代表回答,出示答案) 九、学生小组交流:一个材料解析题、一个填图题。
(小组代表回答) 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小组 *** 同检查“自学导练”的完成情况,并共同订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设计 屈原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依据地动仪坡面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教学方法 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出示问题: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东西记载古代文字的?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分朝代时期出示有关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木简丝帛等等)再利用白板功能出示不便之处。
(数量有限、笨重、价钱昂贵等) (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代表全班交流所找出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西汉早期的纸是用什么作原料造的?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优点?2、你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学生看书工序讨论,教师出示提示)3、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4、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要求:找知识点、做笔记)――学生代表交流 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候?当时它的历史地位怎样?2、依照“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振动示意图”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先播放地动仪原理振动,学生结合教材叙说。)3、张衡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华佗和张仲景”(完成阅读任务)-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探讨;1、归纳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结合P90张仲景的语录“勤求古训,博众方”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成《伤寒杂病论》的?3、P90动脑筋: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什么?课堂小结:出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小结。巩固检测:1、出示一组选择题检测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用思维冲浪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热爱祖国的热情。若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或预习第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
4.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的课后反思怎么写教学反思
截止到今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历史课,在将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一)学生情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接受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内容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知道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些内容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后来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习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内容要用两个可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平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对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5.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练习题、,共2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
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
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
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我爱着土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 气候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投影)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3.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4.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难点
1.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地理意义,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工具
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二、新课教学
(一)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1.比较学习新知
读图2.13,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根据我们学过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一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设疑导读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除纬度因素外,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课本P40图2.28,思考以下问题:
(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过渡: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1.读图导读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2.设疑导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过渡: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读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几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
(4)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小组讨论、回答。
结合课本P33?活动?,说一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
(四)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读图知新知
读图2.18,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1)找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2)用彩色笔描出800毫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观察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及其东部大致经过的地区。
(3)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设疑导读
(1)造成我国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3)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年降水量的多少吗?
学生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五)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1.读图2.22,小组交流:
(1)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其中,山东省有哪两类干湿地区?
(2)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3)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
2.读课本P37?活动?
(1)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
(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课本P37?活动2?,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提问:书中的描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①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②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③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
《氓》优秀教学设计
《我爱着土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长葛市颖川路学校初中部? 马建成
一、案例背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现代中学生,很少经历艰难困苦,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展现的苦难很难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足以让学生去体验。2008年汶川大地震,伤亡惨重,举国同悲。可是这场灾难却凝聚了全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兴国之志。我们都明白了国家强大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时任院总理的第一时间飞抵灾区,并写下“多难兴邦”这几个鼓舞我们都斗志的粉笔字。告诉孩子们,我们中国人中国,就是从灾难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灾难只能使我们变得更强。2021年,对于河南来说也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郑州新乡等地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疫情来袭,多地封城。灾难面前,河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战洪灾,斗瘟疫,不断取得胜利。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诗歌是一种最具语言变异性的文体。这种问题最能表达人们真挚的思想感情。它含蓄而热烈,意象生动,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教师教授《我爱这土地》,如果能结合诗歌背景和社会体验,应该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生化爱国情感。因此,我结合刘飞语文工作室布置的灾难课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
二、文本解读:
《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它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精巧的构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诗人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让人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
这节课也契合了当今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抗疫的关键时期,一个个最美逆行者冒着高温坚持战斗在抗疫前线,他们正如那“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一只只“鸟”,在中国大地唱出欢乐与希望。与国外那些被瘟疫肆虐的民众相比,我们不正生活在幸福之中吗?
“单元目标”明确指出,研读现代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并结合作品背景及学生生活经验体会作品思想感情。
在本科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与时代需求,我准备从情感朗读、意象把握、背景助力,现实应用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逐次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美丽,激发爱国情感,我设计三次读写活动:第一次课前写《最美逆行者》
第二次课中写《当洪水来临》
第三次课后写《我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通过品与悟,把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使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诗歌主题,结合身边的人和事,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朗读诗歌,体会感情,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习作《最美逆行者》,教师评价
2、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3、这是一位游子在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炽烈的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祖国的一山一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都重达千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一颗爱祖国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用诗歌传达的爱祖国的心!(板书课题)
二、目标出示
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 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 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初读诗歌
1、 简介作者艾青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等职。
2、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 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读出情感。
4、 指名朗读诗歌,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四、品读诗歌
(一)与诗人对话:土地
1、用几个词形容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 诗人深爱的又是片怎样的土地?请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2、 诗人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语形容土地呢?
(PPT出示本文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3、结合背景,你能谈谈“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点拨:“土地”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的苦难。
4、“土地”具有象征意义,“土地”象征什么?除了“土地”,还有那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鸟: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象征遭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歌唱 “土地”,表赤子忠心
5、看写“河流”这句,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悲愤”)用“悲哀”行不行?写“风”的这句呢?(“激怒”)谁被“激怒”?被什么“激怒”?
联系《黄河大合唱》,表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6、对比读:把“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改为“这永远汹涌着我的悲愤的河流,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好不好?
点拨:“我们”说明是整个民族,是所有的中华儿女的悲愤;“无止息”是表明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表达了对人民无休止抗争的赞美。
7、再读这几句用什么语气读?
点拨:语气悲愤、激昂;情感变化:悲愤—赞美
8、我们的民族在不断地抗争,这个民族有希望吗?从哪里看出来?(黎明)此句应该怎样读?
点拨:语气舒缓、柔和;情感:向往同学们齐读这句诗歌。
9、小结:黎明来了,抗战胜利的日子还会远吗?让我们用充满向往与希望的语气再次读这两句诗。
(二)与诗人对话:鸟
1、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那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点拨: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4、诗人借小鸟歌唱,为何饱含泪水来唱?这是怎样的泪水?第二节又该如何读?
(让学生感悟后试读,老师点拨)
5、全班齐读,并试背。
6、小结:诗人在的年代里,用悲愤的声音去歌唱,去反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这种反抗的力量微不足道,极其薄弱,可是当所有人都站起来时,星星之火就可以成燎原之势,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现在我们的国家安定幸福、繁荣昌盛,就是那一个个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热爱这片土地,更应该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那么21世纪的我们该怎么做?
五、拓展延伸
1.“多难兴邦”,2008年汶川地震时总理说过的话。自古以来,中国人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但是中国人不屈服,检车抗争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试着列举过去或现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 故事,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如你也是一只鸟,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你是不是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请你用“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开头,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首诗。2.仿照本诗的格式,结合生活实际试着写一首主题与形式相近的诗歌。《我爱。。。。》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悲愤—赞美—向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怎么写?下面由我为您整理的“《氓》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氓》
一、温故知新
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
⑴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明确:男:急躁 无信义 自私自利
女: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不畏贫苦 坚强
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比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
比:比喻拟人 兴:借物抒情
活动2活动《氓》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刘三姐》藤缠树。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明确:⑴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⑵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
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关雎(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
陕北民歌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①,蓝格英英的彩②,生下一个蓝花花③,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青线线蓝线线:绣花线②蓝格英英彩:蓝得发亮耀眼。 ③蓝花花:心爱的女孩子
附: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①牖:窗户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②荡子:浪游不归的男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将①进酒(节选)
李白 ①将(qiāng):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教师总结:比兴的作用。
结构作用: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2、暗示内容
3、起过渡作用
内容内容:
1、唤起读者丰富联想。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活动3练习《氓》
三、创作时间
1.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小诗。
活动4作业《氓》
四、家庭作业
1.研究性学习题目:《方文山歌词比兴手法之研究》。
《氓》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