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装备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

3.应急救援的管理制度

4.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原则

5.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

6.应急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7.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_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首先,应急管理体制是经过应急管理实践检验并证明行之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任何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因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识而改变的;

其次,应急管理体制本身含有制度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严格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

第三,应急管理体制是比一般制度更具有刚性的“制度"。制度虽然要求所有人都应当遵守,但它仍保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或者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弹性。但是,应急管理体制则是一种带强制性的制度;

第四,应急管理体制是在各种方式方法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并经过加工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五,应急管理体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共同作用来运作的,而一般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1]

2构成要素编辑

机构设置

建立健全的机构设置可以使各部门发展均衡,增强个别应急职能机构的自身功能,减少机构建设条块分割,降低对本身的依赖。[1]

法制建设

建立起独立的、综合性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应对各种突发或者紧急突发的配套法规。

[1]

技术支撑

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者作出决策的依据来源,同时也是能够顺利实现应急响应联动的保障。根据应急管理所需发挥的职能,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应急过程中的事态检测系统、事故后果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1]

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体制预案是针对各种突发类型而事先制订的一套能迅速、有效、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或方案,旨在使得应急管理更为程序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管理机构与职责、人员、

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1]

评估体系

突发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进行综合性评估,取有效措施,减少重大突发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的影响。[1]

运行程序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应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各个应急指挥中心都应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为应急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常设固定的职位,配备相应的办公、通讯设施。一旦发生突发或进入紧急状态,各有关方面代表迅速集中到应急指挥中心,进入各自的代表席位,进入工作状态。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协调,联合办公,以确保应急工作反应敏捷、运行高效。[1]

资金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应该设立一定额度的应急准备金,专门用于突发的应急支出。同时,我国部门还应设立日常应急管理费用,专门处理突发应急管理机制的日常保障运行,并且为建立网络信息维护系统、应急预案等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对突发财政应急保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

核。[1]

3体制特征编辑

应急管理作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具有与其他组织管理职能相同的特征,又有不一样的特征。[2]

组织集权化

突发的不确定性、破坏性和扩散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主体行使处置权力必须快速、高效,因而要求整个组织严格按照一体化集权方式管理和运行,上下关系分明,职权明确,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奖罚分明。强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一体化集权管理。[2]

职责双重性

在各国现阶段的应急管理实践中,除了部分应急管理人员从事专业应急管理工作,但大多数应急管理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工作部门,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从事于社会的其他工作,只有在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时,才参与应急管理活动,担负应急管理方面的职责。[2]

结构模块化

应急管理组织中每个单元体都有类似的内部结构和相似的外部功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体系,由不同单元体系组成的功能体系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模块化的组织结构。遇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区域的突发时,可通过灵活快速的单元体组合,形成相应的应急处置体系。[2]

4基本原则编辑

应急管理体制的确立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而且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应对突发能力提高而不断变化和调整。其设立和调整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2]

统一指挥

突发应对处置工作,必须成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有关各方都要在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展开各项应对处置工作。突发应急管理体制,从纵向看包括组织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体制,实行垂直领导,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从横向看同级组织有关部门,形成互相配合,协调应对,共同服务于指挥中枢的关系。[2]

综合协调

在突发应对过程中,参与主体是多样的,既有及其部门,也有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公民个人甚至还有国际援助力量,要实现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必须加强在统一领导下的综合协调能力建设。综合协调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保障力量,形成统一的突发信息系统、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统一的救援队伍系统、统一的物资储备系统等,以整合各类行政应急,最后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局面。[2]

分类管理

由于突发有不同的类型,因此,在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下还应该实行分类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看,每一大类的突发,应由相应的部门实行管理,建立一定形式的统一指挥体制,如在具体制定预案时,就明确了各专项应急部门收集、分析、报告信息,为专业应急决策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建议,按各自职责开展处置工作。但是重大决策必须由组织主要领导作出,这样便于统一指挥,协调各种不同的管理主体。[2]

分级负责

对于突发的处置,不同级别的突发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不同的。无论是哪一种级别的突发,各级及其所属相关部门都有义务和责任做好预警和监测工作,地方平时应当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定期向上级机关报告相关信息,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作出预测和预警,编制突发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对公务员及社会大众进行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及培训工作。分级负责明确了各级在应对突发中的责任。如果在突发处置中发生了重大问题,造成了严重损失,必须追究有关和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于在突发应对工作中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或者不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取措施应对、处置突发的,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对其进行必要的行政或法律责任追究。[2]

属地管理为主

强调属地管理为主,是由于突发的发生地的迅速反应和正确、有效应对,是有效遏止突发发生、发展的关键。大量的事故灾难类突发统计表明,80%死亡人员发生在事发最初2小时内,是否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救援,决定着突发应对的关键。因此,必须明确地方是发现突发苗头、预防发生、先行应对、防止扩散(引发、衍生新的突发)的第一责任人,赋予其统一实施应急处置的权力。出现重大突发,地方必须及时、如实向上级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实行属地管理为主,让地方能迅速反应、及时处理,是适应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当然,属地管理为主并不排斥上级及其有关部门对其应对工作的指导,也不能免除发生地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协同义务。[2]

应急装备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突发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者作出决策的依据来源,同时也是能够顺利实现应急响应联动的保障。根据应急管理所需发挥的职能,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应急过程中的事态检测系统、事故后果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

扩展资料:

应急管理作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具有与其他组织管理职能相同的特征,又有不一样的特征。

1、组织集权化

突发的不确定性、破坏性和扩散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主体行使处置权力必须快速、高效,因而要求整个组织严格按照一体化集权方式管理和运行,上下关系分明,职权明确,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奖罚分明。强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一体化集权管理。

2、职责双重性

在各国现阶段的应急管理实践中,除了部分应急管理人员从事专业应急管理工作,但大多数应急管理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工作部门,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从事于社会的其他工作,只有在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时,才参与应急管理活动,担负应急管理方面的职责。

3、结构模块化

应急管理组织中每个单元体都有类似的内部结构和相似的外部功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体系,由不同单元体系组成的功能体系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模块化的组织结构。遇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区域的突发时,可通过灵活快速的单元体组合,形成相应的应急处置体系。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

应急装备管理制度为了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制度,加强物资调控,规范应急工作有序运行,促进物资节约利用,提高应急备品保障能力,根据《关于加快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通知》制定本制与管理应急物资是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突发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本法所称突发,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的分级标准由院或者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突发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的影响

应急救援的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一、目的及适用范围

1、为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预警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中各类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可能和已发生的安全生产的预防和处理。

二、应急管理原则

1、实行主要领导负责下的分级管理制:在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应急救援制度。健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制度_文档下载s://.wendangxiazai/b-3e032603581b6bdf19eaf1.html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公司领导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急响应的指挥作用。

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旅客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是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3、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快速反应: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制定和演练等工作。消防等各级应急预案每年演练一次,修订一次,强化一线一员的应急处置和逃生能力,“早发现、早报告、迅捷处置“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4、科学实用:应急预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一、 组织机构

1、成立事故应急救授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企业)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副组长:单位(企业)的直接责任人、经理、厂长、总工程师组成;成员:由各部门重要负责人、各车间主任、安全主任、消防队长、保安队长组成。?

2、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由安全生产办主任兼任。?

3、各部门要明确主管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指定负责救援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对本系统的救援工作实行管理。?

二、应急救授职责?

1、领导小组:?

(1)对救援工作实行领导和指挥,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根据事故发生状态,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取紧急处理措施;?

(3)审批救援工作的各项办法;?

(4)核准救援指挥中心设备建设,救援设备更新、购置、报废;?

2、救援办公室?

(1)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订和补充;?

(2)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事故后应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3)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进行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4)协调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5)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3、现场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责?

调度、指挥现场所有各专业应急小组的工作,有权取一切必要手段的措施,保护和减少人员伤害,降低财产损失。?

4、消防灭火组?

(1)负责对单位(企业)关键装置要害部位以及其它重点防火部门制定灭火抢险预案,为事故及灾害调查处理提供依据。?

(2)负责报警。对接警出动情况,受灾部门、燃烧物质、火势大小作火灾记录,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3)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负责现场灭火战斗,加强火情侦察,查清是否有人员受大火包围,及时抢救伤员。?

(4)灭火战斗结束后及时补充器材,恢复战备状态,总结火场经验、教训,协助上级部门对火灾、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5、人员医疗抢救组的职责尽一切可能救助人员。

对现场伤势较重人员进行临时处置;

对已濒临死亡人员进行人工抢救措施送相应医院救治。

医疗抢救组有权禁止人员进入情况不明的现场,以防人员伤亡事故扩大,对有可能造成疾病的现场环境进行封闭和环境消毒。?

6、 警戒保卫组的职责?

负责隔离事故现场、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接近,协助人员抢救,防止事故以外再出现另类意外。?

7、 物质保证组的职责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救灾和事故处理所用的物质需求保障。?

8、 抢修队伍的职责是在公司相关部门配合下接受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尽一切可能抢修设备和工艺现场,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尽快恢复生产。?

9、 联络、通讯、保障组的职责是保持和上级联络,保证应急通讯正常,接待外来人员,接待职工家属;同时和医疗抢救组共同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原则

云锡股份铜业分公司

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局应急〔2009〕73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

3应急预案的编制

3.1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1.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3.1.2结合分公司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3.1.3结合分公司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3.1.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1.5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3.1.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分公司的应急工作要求;

3.1.7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3.1.8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3.2分公司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以下简称导则),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3分公司应急预案体系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3.3.1针对分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事故类型的,由经理组织编制分公司的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本分公司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3.3.2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由安全生产副经理组织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①分公司专项预案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环境突发应急预案、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防洪预案。

②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3.3.3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关键岗位、重点部位(包括重大危险源),由所在车间主任组织制定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3.3.4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3.3.5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应急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4 应急预案的评审

4.1 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是用于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评审用合符、基本合符、不合符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合符和不合符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

4.1.1 形式评审。依据《导则》和有关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和规范性和编制程序。

4.1.2 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为细化评审,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要素进行评审。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

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包括危险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处置技术等要素。关键要素必须符合分公司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以简写和省略的内容。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应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4.2 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4.2.1 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包括分公司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涉及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4.2.2 组织评审。评审工作由经理或安全生产副经理主持,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现场处置方法的评审,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4.2.3 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编制组织者应认真组织分析评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4.2.4 批准印发。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由经理签发,现场处置方案由安全生产副经理签发。

5 应急预案的备案

5.1分公司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个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股份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并提交以下资料:

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谁意见。

应急预案文本和电子文档。

5.2分公司应向接受备案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取备案登记证明。

6 应急预案的实施

6.1分公司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6.2 各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法。

6.3 应急预案要点和程序应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6.4分公司在制定年度安全工作时,同时制定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6.5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应急预案看出修订意见。

6.6 应急预案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6.7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及时修订。

分公司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人华表发生变化的。

分公司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6.8 分公司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的。

6.9分公司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各单位必须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6.10 若发生事故,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股份公司安全环保部和市安监局。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

3.1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应急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急响应的指挥作用。

3.2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3.3 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快速反应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置和逃生的能力,“早发现、早报告、迅捷处置”。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3.4 科学实用

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3.5 分级响应:

应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5.1预测与预警

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每个应急人员必须在岗位能熟练使用两个以上预警电话或其他报警方式。

5.1.1预警级别和发布

根据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潜在突发事故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公司级(重大——可能产生特别严重后果)、部门级(较大——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和班组级(一般——可能产生较重后果)。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故的类别、地点、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应取的措施和发布级别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经有关领导批准可通过有线广播、有线电视、信息网络、警报器;特殊情况下目击者可大声呼叫、敲击能发出较强声音的器物或打电话的方式进行。

5.2 应急处置

5.2.1 信息报告

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各事发源的第一目击者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领导,最迟不得超过10分钟,同时报告专职人员和专业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5.2.2 先期处置

突发事故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与增援的应急人员在报告重大突发事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5.2.3 应急响应

5.2.3.1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重大突发事故,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2.3.2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5.2.3.3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故,由该类突发事故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统一指挥,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5.2.3.4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队、机械伤害应急救援队、消防队等。

5.2.4 应急结束

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宣布恢复正常工作。

5.3 恢复与重建

5.3.1 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补充。有关部门还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5.3.2 调查与评估

对重大突发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5.3.3 恢复重建

根据事故恢复重建,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5.4 信息的报告与发布

突发事故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重大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主管上级和当地报告,并根据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等。

信息的报告与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报告或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访等。

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和方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所谓“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国家到省到市、县、乡镇各级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所谓“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都要有部门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

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发挥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必须充分发挥、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等。 

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主要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

档案紧急情况应急处理方法

地震掩埋受损档案应急抢救处置工作可参考以下程序和方法

一、挖掘和清点。确定库房所处位置,争取尽快将档案挖掘抢救出来。在档案柜中的档案尽量整体移出,减少对档案的损害和散失。现场对档案数量进行认真清点,做好记录。

二、装箱转运。准备好箱包等装具,将抢救出的档案装箱,指派专人押送转运至安全地区。注意在装箱过程中,要尽量将被水浸湿的档案与未被浸湿的档案分开,分别装箱。

三、冷冻备处理。抓紧与转运目的地有关部门或国家档案馆取得联系,查询当地是否有冷库、冷库是否有适合存储场地。只要有条件,浸湿档案尽量送到冷库中冷冻存放,防止霉变和粘连,待条件具备后进行后续处理。

四、未被水浸湿的档案,转运至目的地后,可直接移送当地国家档案馆暂时存放和进行应急抢救处理。

五、未浸湿的干燥档案,先应清理尘土,然后用臭氧消毒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整理、清点,更换受损卷皮卷盒,登记造册,入库暂存。

六、被水浸湿档案,如无法冷库存放,可送至档案馆进行处理。除去表面泥土,放入真空干燥机中进行干燥。选择真空干燥机时,尽量不要选用带微波加热功能的机型,以防使用不当造成对档案的其他损害。

七、受潮浸湿档案不宜放在阳光下直接暴晒,避免晒干过程中发生档案纸张粘连和字迹扩散。

八、经干燥处理后的档案,顺序进行消毒、整理、更换卷皮/卷盒、登记、装柜,妥善存储。

九、条件具备时,请专业档案保护技术人员对档案受损及紧急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和开展进一步的专业性抢救修复。